從《進擊的巨人》了解躁動的世界(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從《進擊的巨人》了解躁動的世界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有沒有看過《進擊的巨人》、《鋼之鍊金術師》或《小飛俠阿童木》等漫畫?有的話,可有想過這些漫畫原來跟政治經濟形勢,特別是當今躁動的年代有密切關係?若沒有看過這些日本漫畫也不要緊,松村嘉浩這位日本金融市場老手可以像受歡迎的教授那樣,深入淺出拆解當今世代為何充滿怒意、不安和焦慮,為何出現嚴重的世代分歧以至衝突。
松村嘉浩這本《找回你的人生原力:寫給年輕人的經濟現況》名字有點像心靈雞湯般的勵志書,放在書局不太起眼。但實際上它是探討深層社會經濟矛盾的書,只是寫法出位有趣,有點當年的《Freakonomics》的味道。只要翻開就放不下,想一直看以了解作者如何借幾套大賣的動畫講他的政治經濟分析。
先說《小飛俠阿童木》(Astro Boy)。這套手塚治虫的重要作品在松村嘉浩眼中反映的是對科技、對發展充滿憧憬及信心的世代(五、六十年代初的日本),大家都相信經濟增長無止境,認為科技進步可以不斷改善一般人的生活,確信明天會更好(那正是日本舉全國之力大幅改善基建市容準備主辦東京奧運的年頭)。但對松村而言,這其實是錯覺,是一種對資本主義可以無止境擴張的幻想;實際上經濟擴大再生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永遠下去。只是,從政治精英到一般人都習慣了《小飛俠阿童木》那種對科技及經濟擴張的信念,改也改不了。

資本主義擴張動力耗盡

到九十年代初,松村認為日本經濟進入《進擊的巨人》年代。謎樣的巨人如人口減少、通縮、長期停滯突然進擊人類社會,令所有人不知所措。大家想到的是像「《進擊的巨人》的倖存者那樣建造三道城牆以防止巨人的侵襲。但城牆保護的主要是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特別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世代,他們靠着政權的保護、養老金的保護、綿密的社會關係,成為生活最受保障及無憂的一群,享有最多社會經濟資源,就像漫畫中活在「席納之牆」(Wall.Sina)的人那樣,倒是年輕世代則只能住在最外層、最危險的「瑪利亞之牆」內,面對稅務、債務負擔不斷加重的困境。根據作者推算,現時每個日本嬰兒一出生就背負800萬日圓的債務,花掉這些錢的正是步向退休或已退休的銀髮族。資源、權力的傾斜令世代之爭不能不浮現。
接着是《鋼之鍊金術師》,作者特別提到漫畫中可以產生神奇力量、點石成金的「賢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他指過去500年資本主義能不斷蓬勃發展,靠的是不斷找到「賢者之石」或可供剝削的地方和人,從美洲土著到亞洲大陸各國到游牧民族到中東產油國。但現在「賢者之石」都幾乎用光了,擴張的動力及版圖已耗盡,資本主義的動力大幅放慢甚至將會停頓下來。倚賴經濟增長解決各種問題包括債務、金融、社會不滿的路已行不通,但各國政府還是想走舊路,還是想靠財政、貨幣政策想刺激已死火的經濟,甚至逼央行量寬以至搞負利率,大量印銀紙送進銀行系統。
可惜,這樣做注定徒勞無功,並逐步令人民對體制、建制更不滿,覺得政經精英挪用大量公帑只是維護既得利益,是典型的「建制請客、人民付鈔」,社會想不躁動也不可能。
你不一定同意松村嘉浩的觀察及分析。但看過書你肯定對「日本病」(通縮及停滯)及當前的「世代戰爭」有更深入的了解。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