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舉行11日後剛結束。今年的兩會尤其重要,因其覆蓋面達十年,分別是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終局總結及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局年。十二五期內中國的GDP總量已躍升至全球第二位,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已是不爭的事實。
比較誇張的事實是,領先國家在其經濟及國際貿易多年萎縮的情況下,全部向中國尋找方向。這充份表現出一眾領先國家在嚴重缺乏自信心的前提下,要先觀察中國經濟的導向及速度,才敢為自己定位,宏觀的政府及分析家如是,微觀的企業及營商者亦如是。
全程觀察了官式的總理國務院工作報告及在本周三人大閉幕後,亦長達兩小時但較軟性的傳媒答問大會後,本人有以下分析:
1)經濟增長率需要科學地去演繹。2015年的GDP增長率為6.9%,另外,十三五期內的年均增長預測在6.5%以上,2016年的增長則在6.5%至7%之間。
我認為數學上YOY(按年)的實質同比增長率的演繹應用一個系數來調整。譬如上年的增長率為7%的話,則今年同量同比的增長率應為6.54%(7%÷1.07)。然而,一般報道會將今年的6.9%與去年的7%直接對比,而作出經濟增長跌了的結論,這屬不正確。
提到香港,總理亦指出香港作為發達型經濟有2%至3%的增長,相比起其他發達國家的無增長,已屬不錯。
2)財經市場的增長應與實體經濟同步。總理在新聞發佈會提到財經金融事業的增長,包括小微企業的支撐是虛的及不能持續的。這個分析非常重要,特別在多國多年的量化寬鬆後,當前全球實體經濟的貿易乃在繼續萎縮的情況下,財經外匯市場的興風作浪是虛及沒有依據的。
3)香港經濟方面,工作報告提到十三五期內國家會繼續協助發揮香港的獨有優勢,特別是香港對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的地位及功能。然而,報告亦提到香港應促進及提升自身競爭力。換句話說,中央政府除繼續履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促進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及功能外,香港亦需自身發力去務求實質的增長。
內地鐵路公路項目難分杯羹
因此,在內地十三五期內平均每年6.5%以上經濟增長的前提下,香港那些行業及其從業員可積極參與及分杯羹屬見仁見智,經濟的大盤子內誰有份、誰沒有份分杯羹亦各有長短。
打個比喻,報告內提到今年會啟動的8,000億元的鐵路項目及1.65萬億元的公路項目,香港可能較難分杯羹了。
曾幾何時,地鐵及九鐵都是內地不同鐵路及軌道交通部門來取經的對象,而港資基建公路公司亦是重要投資者。
如今,昔日優勢已不存在,內地公司比我們高、大、快、平!亦不是誰對誰錯的分別,只是別人在進步而我們被邊緣化罷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只是在聯交所掛牌的不同板塊。請問獅子山下年代的拼搏精神哪裏去了!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