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自治 勢在必行(《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吳凱宇) - 吳凱宇

永續自治 勢在必行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吳凱宇) - 吳凱宇

「我承諾身體力行推動泛民革新,去回應這個時代。」這是上月新界東立法會補選公民黨楊岳橋當選後公開許下的承諾。面對以獨立建國或分離自決為政治願景的本土獨立派的迅速崛起,泛民主派必須革新,否則就可能被邊緣化。但革新之路,應從何起步?筆者認為,泛民當務之急,是摒棄大中華意識的民主回歸論,改為擁抱植根香港認同的永續自治論,以革新一國兩制願景。
「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不是香港獨有,歷史上不少國家也曾設立自治區,讓國內少數族群實行自治。而自治又可分為「永續性」(permanent)和「過渡性」(transitional)兩種。芬蘭的奧蘭群島(Åland Islands)就是永續自治的經典例子,它的自治地位從1921年確立至今已近百年。
過渡性自治主要有兩類,其一是為走向獨立鋪路,例如戰後不少英國殖民地在邁向獨立前先成為「自治領」(dominion),實行內部自治。其二是作為宗主國與新領土融合的過渡性安排,例如日本在1872年吞併琉球後,無立即廢除琉球王室,而是改設琉球藩,讓其維持有限度自治,直至1879年才設立沖繩縣,實行直接管治。

本土身份認同增強

現時不少泛民政黨仍擁抱一套過渡性自治論述。這套論述源自1980年代中英談判時提出的民主回歸論。這套論述基於中國民族主義,認為中港兩地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所以應支持香港回歸中國。但礙於中港兩地在經濟發展和民主化的程度上,仍有頗大差距,所以兩地在1997年後應暫時分隔,實行一國兩制。但當中國的經濟和民主發展慢慢追上香港時(例如2047年後),兩地就應取消分隔,過渡至一國一制。這亦是不少泛民人士致力推動建設民主中國的一大原因。
可是,近年種種事態顯示這套基於民主回歸論的過渡自治論述已經破產。首先,自習近平上台後,中共統治日益專制,民主不但了無寸進,更有倒退迹象,在中國模式之下,寄望中國在可見將來實行民主,令中港融合於民主的一國一制,已經變得不切實際。前年的人大8.31決定更顯示中共連給予香港真普選也不願意。而近年種種中港矛盾顯示中港兩地在語言文化(例如:廣東話、繁體字)和價值觀(例如:自由、法治)上的分歧比想像中大。此外,不少民調顯示,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本土身份認同正迅速增強,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在新東補選中取得高票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趨勢。
面對新時代,泛民必須革新一國兩制想像。新的本土自治論述,不應再視自治為中港最終融合的過渡安排,而是應以香港為本位,承認港人是在價值觀和身份認同上有別於大陸人的一個獨特社群,並以守護香港主體性和爭取永續自治為奮鬥目標。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吳凱宇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