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戲多有點像江湖老油條閱人無數,別的功能沒有任何寸進,只培育了一種洞悉先機的第六感,或曰光天化日神經過敏,台上藝人甫亮相,不論唱越劇還是跳芭蕾,三五秒內就秤出斤両。譬如這次藝術節的「王與國」系列,《亨四上》的哈爾一出場,我的焦慮便不請自來:此人正一着起龍袍唔似太子,不必站在好戲的Antony Sher和Simon Thorp身旁也矮半截,跑跑龍套插科打諢還罷了,第三晚《亨五》要登基征討法蘭西的,如何擔得起那頂鑲滿寶石的皇冠?雖然莎士比亞這幾齣歷史劇,別出心裁採用大膽的所謂「法式旋轉」敍述,主角戲份不多,情節依賴周邊的張三李四推進,二打六想蒙混過關卻萬萬不能。果然不出所料,王朝尚未由下一代承襲,《亨四下》那場父王臨終重頭戲,回頭浪子的良心剖白簡直接近充耳不聞,劇本原本寫他洗心革面捨棄夜夜笙歌為人民服務,無法令大家聽明白心聲的緣故,變成貪慕虛榮飛上枝頭和豬朋狗友割席,怪不得在夜店和他勾肩搭背的福伯大受刺激,一病不起魂歸天國。
不幸中的大幸,是《亨五》主角幾段舉足輕重的獨白和對白,都被安排站在前台面向觀眾席朗誦,總算化險為夷勉強過骨。《三國》類的男人群戲演到這一截,莎老先生特別安排兩場讓女角發圍,養在法蘭西深閨的凱瑟琳公主學英文,完全無厘頭搞笑,可惜扮法國妹的演員口音欠缺梅麗史翠普功力,詼諧感大打折扣。為免五年後遭清算捉到鹿唔識脫角,「有人執到寶又點點點」,我這裏大聲宣佈:博學的宋淇當年編「南北」系列,恐怕參考過這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