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沿用3年的貧窮線以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劃界,扶委會計劃修訂,把公屋租金津貼納入主要分析。有關注團體和扶委會委員認為做法不公,以2014年為例,計公屋津貼後貧窮人口大幅減少30萬至64萬,貧窮率降至9.5%,無法反映實況。
記者:王家文
本港首條貧窮線於2013年制定,採取相對貧窮概念,即住戶入息中位數50%;以4人家庭為例,2014年貧窮線為月入1.64萬元。過往《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均列出公屋福利轉移估算作輔助參考。例如天恒邨2012年租金約1,300元,該單位在私人市場月租為3,200元,相差的1,900元便是公屋福利轉移。
扶委會今討論餘下一年任期工作。據了解,扶委會擬把公屋福利轉移納入貧窮線主要分析,政府經濟顧問及統計處下月25日提交檢討報告。若通過修訂,第4季發表的2015年貧窮情況報告將使用新方法,並會更新過去數據。2014年在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全港貧窮人口為96.2萬,貧窮率為14.3%,若把非恒常現金政策及公屋福利轉移計算在內,貧窮人口減至64萬,貧窮率則9.5%。
團體指以私樓比較不公
樂施會香港項目經理黃碩紅指,公屋租金納入貧窮線計算雖可接受,「問題係點計公屋價值」。她指以私樓比較公屋租金估值不公,如華富邨市值租金逾萬元,「將萬幾蚊計入去,貧窮率大降,住公屋就唔窮,唔合理」。她指公屋福利轉移應以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30%作封頂。
扶委會委員張國柱也指公屋福利轉移只是「虛數」,「差額其實冇落到袋」。他建議貧窮線改以扣減租金的可動用收入計算,並設基本生活保障線,低於基保線便劃作貧窮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