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睡房變陽台 呼吸獨處時光

【專題籽】睡房變陽台 呼吸獨處時光

【專題籽:居安思藝】
常說香港是個文化沙漠,少了一份藝術韻味,樓宇設計也都一樣,幢幢依樣畫葫蘆,握手樓、屏風樓,窗外景觀平淡乏味,斗室猶如囚牢。想要開揚視野?近乎天方夜譚。早前來到港島跑馬地附近某幢唐樓,眼前是排高大喬木,還能瞧見香港足球會及紀利華木球會,金馬倫山則在不遠處,鳥聲啁啾、一片青鬱,萬萬料想不到,郊區以外還有如斯理想居所。屋主獨居上址,竟把單位原有的睡房改建成70呎陽台,自設小型吸煙區,美景相伴,時而吞雲吐霧,間或孤杯獨酌,享受獨處的時光。

電影《花樣年華》裏的周慕雲、美劇《Mad Men》裏的廣告狂人,個個總是煙不離手,曾於Young & Rubicam及DDB等大型廣告公司工作、如今兼職品牌顧問的陳以聰(Henry),同樣擺脫不了這種「既定形象」,愛沉思也愛抽煙。廣告人勤於思考自是無可厚非,因為眾多創意及想法都是源自腦海中清脆的「叮」一聲,然後付諸實行、夢想成真。
然而,如今生活上的所見所聞,也令Henry禁不住靜默細想,「只是看看新聞,已想扔掉電視機。」沒有誇張,這邊廂一男子建議在中環興建泳棚,苦笑之中夾雜憤怒,那邊廂高鐵撥款粗暴通過……你說怎能不低頭沉思呢?想得太多,洗澡時也停不下來,花灑水線性灑下,腦袋卻千頭萬緒,乾脆在淋浴間加設一塊石板當座位,實際使用起來,情況應如法國雕塑家羅丹的「沉思者」雕像。

Henry把舊屋的睡房拆改為陽台,變成一個思考空間,與客廳只有一簾之隔。

家中相當明亮,日光灑在木地板上,感覺很溫暖。

陽台設有長凳,有時他會坐在這裏飲紅酒。

Henry洗澡時也愛想事情,乾脆加設一塊石板當座位,坐着淋浴來思考。

Henry會在陽台抽煙,所以特別裝上吊扇,夏天時吹走悶熱空氣,順便吹散煙味。

建築面積:約800呎

一扇門 隔開游思與作息

Henry笑說,不能在廁所抽煙,所以更多時候,他愛站在陽台邊想事情邊抽煙。閒時他會吹着微風,以憩靜的景觀來佐紅酒,「感覺像離開了家,有個獨自思考的角落。」這個約800呎的唐樓單位原有兩間睡房,獨居的他把臨街那間改建成陽台,特別裝上吊扇,夏天用來吹走悶熱空氣、順道吹散煙味。日抽大半包煙的他,若在家中抽煙,必會關上陽台與客廳之間的玻璃門,彷彿跨過這扇門,就是另一個天地,「我有雙重標準,不想煙味飄進客廳。」陽台上如今只有一張長凳,Henry打算,日後添置一張矮枱,方便邊抽煙時邊工作。
Henry喜歡大自然,閒時也愛行山,擱下菸酒,一心擁抱美麗的自然風光。很多人踏足郊區是為了清空思緒,尤愛獨處的他也一樣,即使與弟弟同行,途中也甚少並肩而行,「通常會保持一段距離,很多時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有種私人空間的感覺。」又難怪,他曾隻身當backpacker、山長水遠跑到新西蘭、意大利行山旅行,訪問時瞥看枱面上有幾份日本地圖,細問得知他還計劃今年到日本行山。

Henry曾於大陸居住了18年,去年初回到香港。

白色磚牆掛了幾幅藝術品,中間那幅是西班牙畫家Loreta Saez Franco的作品。

這個櫃原本是床頭櫃,是他在上海居住時所買,現在用來裝酒杯及紅酒。

開放式廚房令家中空間感大增,喜歡舊物的他把原來設於後門的閘門移至廚房。

靠窗一邊是長枱及書櫃,吊燈令角落帶點loft氣息。

家中放有不少假植物,Henry坦言是自己懶得淋水。

幾扇窗 迎來陽光與暖意

唐樓地舖幾乎清一色是地產公司,與周遭的靜謐氣氛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為面向大街,既有叮叮的浪漫,也有大貨車的吵雜,幸好睡房位於屋尾,向着小山丘,算是幽靜。沒有電梯,惟有拾級而上,難免有點氣喘,他笑說住唐樓的樂趣就是於此,因為沒有太多人願意前來找你。「這裏一梯一伙,很安靜。」距離地鐵約五分鐘路程,出入都靠雙腳及地鐵代步,縱使他有一台1986年產的Alfa Romeo GTV6紅色跑車,喜歡駕駛的習慣也隨着搬入唐樓而減少,偶爾出趟遠門,要到西貢或郊外時,才會重掌軚盤,「現在一個月大概開三次吧,油錢也慳了不少。」
現年50歲的Henry,曾於加拿大修讀政治哲學,八十年代尾回港從事廣告業,回歸前往大陸發展,一住就是18年,去年初才回到香港入住現址。以前的工作是空中飛人,經常入住酒店,即使燈光全開也很昏暗,總讓他覺得渾身不自在。幸好唐樓景觀開揚,陽光沒有被石屎森林遮擋,拉開窗簾,便毫不客氣地灑進屋內、與木地板相映襯,一片溫暖,正合他的心意。屋內擺有多盆植物,貫徹他熱愛大自然的性格……慢着,仔細一看,為何是假的呢?「因為懶,不用淋水,家中又有一點綠色。」
大刀闊斧拆去舊格局,坦言花了近百萬,換來開放式廚房,令空間感大些,住得舒服不侷促,「我甚少煮食,朝早主要是吃麥皮,開放式廚房對我來說沒問題。」家中陳設復古中帶點loft味道,其中一面牆專程做成白色磚牆,raw味十足,連原於後門的鐵閘也移至廚房,輔以拱門裝飾,感覺頗懷舊。「我喜歡舊物,當然不會刻意做到《2046》那樣,但木質、溫暖的東西都喜歡,感覺與人的距離近一些。」

記者:劉東佩
攝影:梁志永、伍慶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