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運動創傷流行病學研究數據顯示,足踝關節外翻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運動創傷,俗稱「腳踭拗柴」。當中約70%至80%個案,會引致不同嚴重程度的周邊韌帶受傷。最常受傷的是關節外側的距腓骨韌帶。患者早期的症狀主要是關節外側腫痛,經過適當的急救,如RICE及物理治療後,一般於第4至第8周便會痊癒。可是,當中較嚴重的個案(大約佔整體的10%至20%)可能有後遺症,例如關節活動受限或關節不穩定,部份患者可能在數個月後仍有疼痛症狀,成因大多與受傷時足踝關節內的軟骨嚴重受損有關。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致關節交鎖、關節碰擊症,甚至嚴重的退化性踝關節炎。
內鏡手術微創治療
透過有經驗的醫生所進行的臨床檢查,能幫助找出踝關節有否較嚴重的軟骨受損,有需要時可照磁力共振(MRI)更準確地斷定軟骨受傷的位置、大小、深度以及嚴重性。對於較輕微的足踝關節軟骨受傷,可使用非手術治療方法,例如限制負重、使用藥物、外用布貼或保護工具,以及物理治療來處理。但對於較嚴重的個案,則可能要手術治療。
現時,就處理足踝關節軟骨創傷而言,微創足踝關節內鏡手術是最常應用的方法,例如把游離體拿走,或將發炎滑膜清除,以及進行微骨折以刺激軟骨重生。此外,內鏡手術亦可用於處理較嚴重的後遺症,例如踝關節碰擊症(俗稱足球員踝關節)、踝關節不穩以致退化性關節炎。
足踝關節內鏡是一種微創手術,創傷比傳統的開放手術為少,有利於病人能較快地恢復。手術可以在全身、半身或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除了麻醉相關的風險之外,縱使不常見,但手術本身的併發症偶然還會出現,例如表皮感覺神經受損,或傷口感染個案,但總體來說,足踝關節內鏡也是一個很安全的手術。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