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輿論鬧分裂?(《南都周刊》前主筆 長平) - 長平

中國兩會輿論鬧分裂?
(《南都周刊》前主筆 長平) - 長平

今年中國兩會輿論似乎讓人費解。會前習近平高調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並視察中央媒體,強調「媒體必須姓黨」,新華社以大幅標語宣示「我們聽黨指揮」,央視則在巨幅屏幕上打出大字「央視姓黨,絕對忠誠,請您檢閱」。這種軍事化的效忠儀式,令世界輿論觀察者感到震驚。
廣東《南方都市報》頭版報道此事時,因為兩個新聞標題並列,豎列出現「媒體姓黨,魂歸大海」字樣,被認為是諷刺習近平媒體管制的「藏尾詩」。在過去,南方媒體的版面被多次解讀出「委婉抗議」,多半都是讀者的自我闡釋,官方也睜隻眼閉隻眼,但是這一次竟然大加處罰,責任編輯被開除,審稿副總編輯則被記大過。自文革之後,此種文字獄實屬罕見。
另一方面,有人觀察到,兩會期間,輿論又出現「寬鬆」的一面。在3月4日舉行的兩會記者會上,中國媒體記者對大會發言人傅瑩提出了包括經濟下滑、南海危機、北京霧霾、計劃生育等在內的若干尖銳問題。澳洲《新快報》記者葉寶生搶過機會,以較多的言辭提出軍中太子黨劉源職務調整問題,被認為是會議安排之外的「激情提問」。他的搶位和提問方式,在同行中引起爭議。
3月7日,甘肅省代表團的記者會上,一位記者大聲要求省委書記王三運回應新近一宗抓捕記者事件,令王三運「當場冷臉」。同一天,天津代表團的記者會上,一位來自澳門的記者高聲追問天津市委代理書記黃興國,請他解釋去年天津港大爆炸之後拍賣汽車問題。據香港《明報》報道,黃興國笑而不語,主持會議的天津市人大主任肖懷遠則呵斥記者:「你懂不懂規矩?」
政協委員蔣洪接受《財新網》採訪時,直言「受某些事件的影響,現在公眾也都有點迷茫,希望少講些話」。雖然他沒有指明「某些事件」是甚麼,但是輿論猜測是地產商任志強因微博仗義執言遭受黨媒圍攻一事。蔣洪表示,作為公民,表達的權利必須要保障。這篇報道被廣泛轉載,但不久被指含有「非法內容」,在社交媒體上遭到屏蔽。隨後,蔣洪再次接受《財新網》採訪,表示發言被刪「完全不能接受」。財新旗下英文網站就此發文,表示異議,直言中共網信辦是「政府新聞審查機構」。此兩文再次被刪。財新英文推特賬號稱:「政協委員有關言論自由的評論令審查者感到不安。」觀察者認為,在中共領導層內就管控媒體發生了嚴重的地盤爭奪戰。

媒體在安全範圍內抗議

就我對中國媒體的了解,所謂嚴重的分裂和爭鬥並不存在。就整體而言,媒體遭受更加嚴重的管控,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在這個事實的基礎之上,當局讓傅瑩這種「能說會道」的官員充當發言人,扮演「從容應對」的形象,再由媒體讚揚「充滿自信」,也是這種控制策略的一部份。事實上,在那樣的記者會上,國內記者可以問天津大爆炸,但是不可以問藏人自焚;外國記者可以問達賴喇嘛,但是不可以問習近平家族財富。
「自信」從來都是專制者面對媒體的心態。越是專制,自信心越強。毛澤東接見外賓時,「從容自信」到可以穿睡衣,不修邊幅,甚至可以大大咧咧地說「感謝日本軍隊的侵略」。面對媒體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是隨時面臨選票壓力和輿論監督、必須對公眾負責的民主國家領導人。
與文革時代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廣大民眾「真誠地」謳歌毛澤東不同,今天的歌功頌德多是輿論壓迫的結果,大多數記者都明白自己的報道職責。因此,利用當局表演寬鬆、自信的機會,他們會在安全範圍內努力觸及真實題材,提出相對尖銳的問題。同樣,在安全的範圍內,媒體也會發出對審查制度的抗議。但是,把這種抗議解讀成高層傾軋,則是一種過度想像和自我安慰。

長平
《南都周刊》前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