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以為柏金遜症患者僅因手腳顫抖,活動遲緩而影響日常生活。但有腦神經科醫生指出,本港有近四成病人會出現「步態凍結」(Freezing of Gait)的病徵,即每當想起步前行時,下肢會突然失去反應,難以邁步。醫生指,當柏金遜症病情持續10年以上,或會因腦部神經退化而出現步履維艱情況,建議初期患者應多做運動以阻慢活動能力惡化。照顧者亦應在家多設「視覺提示」,如鮮色橫線,或使用「激光起步引導杖」,以刺激病人視覺神經協助邁出第一步。
記者:于健民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張煜暉指,本港有逾1.6萬名柏金遜症患者,現時仍以長者為多,平均發病年齡介乎60至70歲;但有一成病人於40歲之前發病,個別病例更在20多歲即發病。
激光引導杖協助步行
他稱,柏金遜症發病初期,患者四肢會變得活動緩慢,以及手腳會不由自主顫抖。但隨着腦細胞退化嚴重,即使藥物亦未必能供應足夠多巴胺,就會出現步態凍結,即因為腦部未能傳達訊號予四肢,故患者每當想步行時,雙腳會不能動彈。他續解釋,上肢此時仍可能因接收到行走指示而前傾,從而跌倒,嚴重受傷情況可致骨折甚至傷殘。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名譽顧問醫生李頌基醫生表示,近年醫學研究已發現,只要在生活中加上一些「視覺提示」,例如鮮色的橫線,有助引導柏金遜症病人的視覺神經,刺激下肢作出步行、起步的反應,減低跌倒機會。李頌基稱,現時外國流行使用「激光起步引導杖」,作用與手杖類似,惟每次手杖握力觸地,會在前方射出紅色激光作「視覺提示」,讓下肢作步行的反應。
患者:過馬路企半個鐘
曾為髮型師的陳先生,10多年前近30歲時確診柏金遜症。他坦言初得病時「好驚人見到我發病同震」,及後更發現自己有步態凍結,例如想下床時,要扯着床邊才能把不聽使喚的雙腳帶下床;更曾試過在等過馬路時突然動彈不得,「企咗成半個鐘,冇雨企到有雨,其他人唔知咩事,覺得我好奇怪,又幫唔到手」。他表示,現時已在家中地下貼上多條鮮色膠紙協助活動,而外出則使用「激光起步引導杖」,以協助在戶外「邁出第一步」。香港腦科基金會將聯同柏金遜症基金會等推行「與柏友樂同行計劃」,為300名適合使用激光手杖的人士提供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