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障礙自閉生 考入港大醫學院

四重障礙自閉生 考入港大醫學院

【本報訊】自閉症令他的成長路變得不平坦。20歲的譚家奇頭腦不及他人靈光,而疾病導致的異常行為,令他被訕笑、欺凌、追打,但他最終走過黑暗童年。路總有出口,後天努力突破身體限制,去年考入港大醫學院轄下的生物醫學系,冀日後研發醫藥助「同路人」,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的殘疾學生獎學金表揚。面對不快,他從小已知靈丹妙藥:「同屋企人講,屋企人係最了解自己。」
身患四重障礙的譚家奇,2、3歲起先後確診亞氏保加症、過度活躍、專注力失調及讀寫障礙,疾病使他容易衝動,「例如大聲講嘢,無啦啦撞吓人」,怪異行為常得罪人,更淪為同學欺凌對象,他一臉認真:「佢哋會追殺我」;學習方面,疾病令他理解能力較弱。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昨舉行第29屆頒獎禮,向學生及在職人士等頒發獎學金及獎項。

盼研藥助「同路人」

但譚家奇的故事告訴大家,輸在起跑線,不一定是敗者。家人十多年前的一句勉勵說話,讓他銘記於心,「佢(家人)話有啲人醒,但係比較懶,成功嘅人就又醒又勤力,你唔係特別醒,你要勤力啲追」。當時仍是小學生的他未能參透箇中意思,但找到勤力這出路。
家人深明身教意義,小學時開始帶譚做義工,升中後他更負責帶領活動,部份服務對象是同患自閉症的小朋友,令譚有所領會,「(做義工)畀機會我觀察吓,例如對方好衝動要點處理……佢嘅情況就係我嘅情況,如果了解佢,對自己都了解多啲」。
不過即使勤力,面對一試定生死的文憑試,譚仍難免灰心,「文科非常弱,中文同通識都幾痛苦」。老師卻讓他領會學習比分數重要,盡力放手一試,結果考得分別兩科5**和5*的佳績,成功升讀港大生物醫學系。他期望日後成為研究生,回饋同患自閉症人士,「睇吓有冇藥幫到佢哋,或者可能行為治療嘅訓練,點樣改變神經系統一啲物質」。
接連有學生自殺,譚對事件感到難過,認為批評自殺行為無法協助有自殺傾向的人。面對困境,他一直抱持信念:「生命係一個基礎,如果冇咗就處理唔到其他嘢,完咗就冇晒,咁睇就會珍惜生命」。透過做義工及看書減壓的他,感謝家人一直支持,亦指若有心事會與家人分享,呼籲有需要人士尋求協助。
28歲曹宏業讀港大哲學教育心理學專業博士學位,獲頒發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研究生獎學金。於加拿大讀小學的他返港升中後,中文懂看不懂寫,至大學畢業後他利用科技自學,「不斷用輸入法、手寫版寫字,睇報紙,同埋睇古裝劇字幕」。懂寫中文後,他製作教材如將中文字部首和部件拆開,協助少數族裔學生提升中文能力。
■記者蕭洛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