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是次醫療事故中,病人是在監察麻醉下接受足踝關節內鏡手術。有資深麻醉科醫生指,監察麻醉是較新麻醉方式,近10年才在本港出現,為淺層麻醉,由於使用麻醉藥或鎮靜藥物份量遠較傳統全身麻醉少,病人術後蘇醒速度及對身體的影響都較少,可算是「最唔危險嘅麻醉方法」。
術後可立即蘇醒
根據仁安醫院在網上公開的監察麻醉指引,病人在接受麻醉前6至8小時禁止進食及喝水,與全身麻醉相同。而指引亦列明部份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吸入性肺炎、心肌梗塞、缺氧等。
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委員黃河山表示,監察麻醉屬淺層麻醉,麻醉藥量較全身麻醉大減,而麻醉程序與其他麻醉方式大同小異,要先由麻醉科醫生為病人作全面身體評估,再決定麻醉劑量;而監察麻醉下,麻醉科醫生要全程觀察手術,評估病人心跳、血壓等,再視乎情況決定是否再加強劑量。
黃指由於監察麻醉藥用量較全身麻醉大減,病人其實並非完全失去知覺,理論上處於半清醒狀態,在調整不同藥量下,更能按醫生指示作出簡單動作。由於減低藥量,病人術後出現後遺症風險較低,且蘇醒速度更快,病人在術後可立即蘇醒。
現時監察麻醉主要用於手或腳部的微創手術,亦可於手術位置再局部麻醉減輕病人痛楚。黃強調不論監察麻醉或全身麻醉,病人本身對麻醉藥有過敏反應,或是本身有隱性疾病,如心肺肝腎問題,都可能出現併發症。
■記者嚴敏慧、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