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先天性失聰兒童若錯過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很可能終身失去語言能力。醫管局設有資助計劃,免費替嚴重失聰患者進行人工耳蝸手術。失聰人士可接受外科手術把電極植入耳蝸內,透過刺激內耳的聽覺神經恢復聽覺。有耳鼻喉科醫生指,這類手術「越早做越好」,建議先天性失聰嬰兒滿一歲後便應接受手術,以免因聽障妨礙語言發展。
術後可游泳 讀主流學校
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顧問醫生彭佩珊指,一般先天性失聰患者可於早期聽力測試中發現,惟有家長因擔心手術風險延遲治療,令子女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她解釋,6歲前為兒童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如果腦部聽覺區域長期沒有受刺激,即使之後恢復聽覺,患者亦無法透過言語表達自己,「淨係知道有聲入去,但已經學唔番講嘢」。
該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郭翠玲指,聲音對兒童學習語言尤其重要,「聽唔到就講唔到」,所以重度失聰的學童對高音如「th」和「s」音的掌握能力較差,建議初生嬰兒若發現先天性失聰,應盡早接受治療。
人工耳蝸手術是把電極植入於患者的耳蝸內,接收由外置聲音處理器所發出的電波,從而刺激聽覺神經形成「聲音」,適合在佩戴助聽器後仍無法改善聽力的重度聽障人士。
洪太指女兒兩個月大時發現聽力嚴重受損,甚至「連飛機聲都聽唔到」。洪太憶述曾為女兒佩戴助聽器但效果不佳,雖然「好心痛小朋友要開刀」,但仍堅持安排女兒雙耳都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洪太笑言手術成效顯著,「𠵱家細細聲講秘密都聽到」,術後女兒恢復聽力並入讀主流學校,外置組件的防水設計亦使她可如常學習游泳。
■記者梁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