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們在痛 - 畢明

我知道你們在痛 - 畢明

天下間最遠的距離,可能是父母與子女的觀念落差:
打機=廢青
成績好=勤力,成績差=懶
入大公司=美好前途,創業=實冇希望
碗湯90度=凍咗
佢睇唔到=我冇做過
別人一定啱,自己仔女一定錯
(節錄自school.secrets)
我們都做過別人的子女,該明白父母星球人和子女地球人超過一光年的視點落差,如果嚴重,會給你百年孤寂,如果沒有溝通翻譯,可以永遠與牆對話。都唔緊要,最怕是那種不被了解,化成無限的不認同、無限的被遺棄,讓你覺得自己生於世上是個錯誤,活着是個有輸冇贏、有苦冇樂的搵笨遊戲。你仲玩唔玩?
美國有調查顯示,自殺是15-24歲的人第三大致死原因,僅次於意外和兇殺之後。一直都有年輕人自殺的社會問題,各界沈痛之外,最重要是要從人命中反思是那裏產生了什麼故障,修理也修補爛了的病源,審視每條葬送了的短命悲哀地讓世界學懂了什麼。調查又顯示,「大部分尋死的青少年,都掙扎於未受治理的抑鬱症或其他的心理病之中,其中一半的個案,病癥已呈,祇是未被察覺,至少達兩年之多」。
社會於是要問,殺人的其實是什麼?
是死於抑鬱,還是死於疏忽。
很多時,殺人的不是抑鬱,是失救。快樂的人不會自殺,但鬱鬱不歡不是急性病,可以向淺中醫,可以療治。首先,為什麼會不快樂呢?
曾經,每一個年代,青少年放學回家,就是看卡通片。我日日追看《IQ博士》,小雲同小吉好重要看得我喪笑,第二日回學校和同學勤奮地討論劇情,又笑多次,非常簡單的快樂。一代又一代香港小孩,有屬於他們的《聖鬥士星矢》、《美少女戰士》、《櫻桃小丸子》、《寵物小精靈》等等,現在,據說都沒有「放學」時間了,也沒有集體崇拜的劃時代卡通片,祇有厲鬼纏身的被興趣班和冤魂不息的補習班。包括周末,都是一樣。你快樂嗎?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太扭曲。童年被騎劫,青少年被擄掠,能快樂?殺人的可以是教育制度。
我不勤力讀書,但成績不錯,從來沒有補習老師,學了六年鋼琴,考了五級,六年級時不想學了,媽媽傷心地讓我選擇自己的放棄,和我談清楚,我真的失去了熱情,就讓我輟學(其實我挺討厭那個鋼琴教師而已。)我知道她是真傷心的,但媽媽容許自己傷心如果我快樂。大了些回想這事令我更疼我爸媽,更令我知道父母疼我,我的湯底從來是快樂的。我一生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對我有期望,但讓我選擇自己的路,沒有用一條他們以為贏面高的地獄起跑線勒死我,我從來自己的路自己選自己跑。當然有過反叛和磨合,別以為他們是平和大使慈悲為懷,我爸是體罰天王,軍訓治家,但我未曾懷疑過他們對我的愛,沒有一刻我擔心過自己的存在價值,即使我被家父打到飛起之時,譬如:說好了下午六時正回家結果6:03pm,慘烈。我和父母有一切正常的兩代lost in translation,睇電視=唔讀書,但幸運地也有難得的自主空間、無懸念關心和肯肯定的親厚。落差不緊要,別讓落差變成鴻溝、疏忽和漠視。
自殺孩子大都自責自悲,自我形象和價值低劣,有些常被欺看小,有些常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慘劇一再發生,就不是個別事件。美國有組織推出像游擊廣告的公民教育引起關注,"Send Silence Packing"流動展覽,把1100個沈默的背囊放在不同校園的地上,代表國內每年超過1100名自殺身亡的學生,也像墓碑。書包由自殺學生的家庭捐出,裏面是一些個人物品,或一些屬於他們的故事,是致意是悼念,也向有自殺念頭的年輕人發出信息:「我知道你們在痛」。或許你們未決定求助,但我們看見,我們在乎,你不孤單。
有承擔的社會,有廣告短片也有指引,果斷阻止及防止情況蔓延,為家長親朋列出多項注意如:
1. 別讓雪球滾大:情緒困擾及早面對處理,越早越好。
2. 常聆聽,尤其沒有說出口的,如行為有異,反常嗜睡,把深愛的東西送給別人等等,小心。多問多聽,沒溝通經常是最強幫兇。
3. 別小看負面思想,「我想死」別輕率以為是少年更年期的強說愁。
4. 如有懷疑,立即向專業人士求助。
5. 讓青少年別對自己要求過高,不過人一個,沒必要完美。
這類公民教育廣告片,香港一條未見,高鐵撥款卻可以一分鐘硬上功。借梁栢堅一句:吳克儉這樣的東西也可以繼續生存,香港學生已經沒有自殺的理由。
關注二字,不是一個網上的button,不是廉價的like,是我留意到你不快樂,我知道你們在痛。記得告訴你關心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Byqa7bh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