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海邊,外傭擁着小主人,溫馨如母子。香港有33萬外傭,一張尋常生活照,卻讓他展開奇異旅程。「我奇怪咁多人將如珠如寶嘅兒女交畀外傭照顧,但對佢哋嘅生活,卻一無所知」。花了兩年時間,拍下外傭故事系列,透過網絡平台免費分享。營營役役的6天,3分鐘,足夠夢想起航,剛摘下香港流動影片節最佳紀錄片金獎的創作人姜永生說。
記者:呂麗嬋
「這些咫尺之間的聲音,我們從未細心聆聽。」名為「星期天的女孩.英語課」(Sunday Girls. The 3 Minutes)的短片,片頭有這樣一句。在城大任職講師的姜永生說,短片帶來榮譽,還有網絡上的like,但希望價值不止於此。「若可讓香港人以另一角度睇呢班姐姐,更有意思。」在頒獎禮上,有外傭特別向僱主告了一天假,與他分享喜悅。「因為拍攝,好多變埋朋友,上年先跟佢哋返過印尼兩次。」
這個外傭的追夢故事,片長7分鐘,短片中的英語學校已關門,外籍英語老師也已飛到印尼教書,但姜永生的旅程卻未完。拍攝計劃2014年已開始,只靠公餘自資拍攝,上年,更兩度赴印尼尋找外傭離家千里背後的故事,剪輯成8段短片,放上網任人觀看。而得獎的「英語課」,是其中的小章節,鏡頭下的星期天女孩,由來港掙錢面目模糊的工人,變回有喜惡夢想的血肉之軀。
就如片中女孩的心底話:「我不甘只在公園呆坐、搞大食會或shopping,希望努力學好英語,追尋夢想。」讀設計出身、在電視台做過編導的姜永生,擅長捕捉城市中被忽略的物事,曾先後奪國家地理國際攝影比賽及Metro全球攝影大賽等獎項的他,就曾以香港城鄉巴士站頭由陌生人捐出的空凳,創作攝影系列,今次的錄像製作,是新嘗試,他直言源自一張相片。
「有次喺海邊見到一個姐姐同小主人一齊,兩個人有講有笑,好親密,外人睇,佢哋就好似一對母子。」這種微妙的親密關係,引起他的好奇,最直接莫過於上討論區,看看香港人眼中的外傭究竟是怎樣。「都係老闆對僱員角度,有一個例子特別深刻,有個僱主問:要買機票畀個姐姐返印尼,只畀人嘅錢唔畀行李錢得唔得?」
難忘有姐姐買小提琴苦練
錙銖必較的心態,與相片上的親密關係落差極大,本地有33萬海外傭工,但香港人對這班日夕相對的外國人,認識又有幾多?「中國人嘅社會,海外傭工永遠係勞動同低層次,但事實係咪咁?係咪有啲嘢我哋唔知,或者從未用心去睇過?」坐言起行,趁星期日放假,他拿着相機,到中環和銅鑼灣最多外傭聚集的地方,以鏡頭打開話匣子。
好奇心是藥引,這個從天而降的港男攝友,自此成了維園常客,只為印證飄洋到港工作的姐姐是否「低人一等」,還有記錄五花八門的星期天故事:有人席地睡覺、有人放棄休息忙於進修、有人偷偷兼職搵更多錢,有人參加選美贏獎金。「其中有個姐姐好鍾意小提琴,逢放假就好畀心機練習,仲買咗個萬二蚊嘅琴,足足係佢3個月嘅人工。」
你可以批判地懷疑一個外傭一擲千金錢從何來,但姜眼中卻是自發做熱愛的事原來很美,久違了的熱情,讓他記起當初為何拿起重甸甸的相機,教他找回前行的力量。「拍同一個題材,可以賺人熱淚,亦可以為爭取權益,我就希望多啲驚喜,至少睇完,覺得呢個世界仍然有希望。」暫時改變不了現狀,就嘗試用另一角度出發,尋找出路。「唔想作品太灰暗,香港呢幾年,已經夠唔開心。」有教育機構將以短片作教材,姜謂這些都不是like及金錢買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