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過剩】
「母校還在嗎?」台灣大學數量多,依人口計可謂全球大學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然而在台灣「少子化」現象下,不少大學收生不足,或面臨殺校危機。當地教育部近年鼓吹公立大學合併,而競爭力不足的私立大學則需「轉型退場」(即轉型或停止運作)。當地大學為求生存,除合併壯大規模外,也相當積極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以求國際化,港生則為主要招生對象之一。
合併壯大以求存
台灣自90年代起廣設大學,包括把大量技職院校升格為科技大學,至目前共有159間大專院校,當中51間為公立院校。若依人口計,台灣公立院校密度約為香港的兩倍,整體密度可謂全球數一數二。然而台灣教育部統計預測,今年當地大學一年級新生數量,將從約32萬人減少5萬人至27萬人;至2023年時更會劇減至18萬。當局依此推算,屆時或有20至40間院校要倒閉。
教育部近年積極推動公立大學合併,當中一宗合併將於今年度落實推行,另今年度原本還有至少7宗合併案研議中。而近來在當地熱議的,則是台南藝術大學和成功大學的合併案,但遭台藝大師生和當地文藝界強烈反對,更於本月7日發動遊行抗議。
當地教育部部長吳思華本月10日則表示,該校財政及招生狀況不佳,直言該校4年後可能招不到人:「未來出路在哪裏?」但立法院本月7日通過暫緩各研議中的合併案半年。有當地教育專家指,對於大學合併,學生主要在意合併後選課方不方便,而校友則會在意「母校名稱會不會被消滅」。
在殺校合併風潮下,當地不少大學積極招收外來生,當中港生更是主要招生對象。有當地大學高層直言,港生入讀對大學國際化有幫助。而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也指,他們政策上鼓勵港生來台,以求好好利用當地高校資源。
■記者曾昭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