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是90?為甚麼不是9?」
醫生慍怒道:「貪心。」
溫女士是中國華僑,老遠從荷蘭阿姆斯特丹回港求醫,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在亞洲較普遍,故3年前病發便立意回港希望尋得更佳治療,醫生多次強調說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早已國際化,歐洲的治療方法跟香港的沒有兩樣,所以經常極力鼓勵她回荷蘭繼續治療,但她就是賴着說香港治療好,其實只是在香港言語溝通較少障礙。
3年過去,標靶治療已失效,化療也只能短暫控制腫瘤,困難之際暫見曙光,對標靶藥產生抗力的謎團被科學性地解開,原來所謂EGFR基因突變是在EXON 19或21位置產生變動以致細胞不停生長,而抗力卻偏偏在EXON 20另作變異,單單在T790M位置輕微改變而令第一、二代的標靶藥失效。
基於這發現醫生便以不同方法在病人身上尋求這T790M基因變動,最終以新科技從血清裏的浮游基因(Cell free DNA)找到,更高興是第三代標靶藥已在美國上市,AZD9291專門針對T790M突變,在第一、二期研究已有顯著成果,故在第三期研究進行中已獲美國FDA批准臨時使用。
可惜美國有藥可買未必代表香港有,有待藥廠推出Compassionate Use Program醫生才可代病人申請,幾經辛苦藥才到手,可幸效用顯著,癌症指數(CEA)由600下降至300再降到150,而今天再降至90,但當醫生心裏正為病人高興時竟聽到一句:「為甚麼不是9?」
正想惱她時便想:「在健康事情上貪心一點有何不妥?」求存是人類本能,面對治療失敗時難得找到曙光,就如遇溺者找上浮木,抓着死守不放是人之常情。
醫生工作是讓病人在理性與非理性的盼望中找平衡,若完全理性醫生大可以說新藥平均有效期是多少,叫病人不要寄以厚望,若非理性醫生可把新藥說成靈丹妙藥,兩極端對病人沒有好處,就如在鏡子看自己,反射影像是真實的理性的,但感覺這影像是美是醜卻是主觀及非理性的。醫生就是要教病人如何在鏡子看自己。
治癌也是鏡花水月,好壞不可單以形迹求,更不可單以癌症指數求。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