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又襲港,當西伯利亞人還在花園裏種花,你是否已凍過亞視份人工?中醫師鄭智仁指,畏寒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外感,例如患上感冒傷寒等病症;二是內傷,如陽虛體質。以上兩類人士,在天氣轉冷、流感肆虐的日子,更要注意飲食,例如避免寒涼食物,並根據體質進食適合自己的抗寒食物。
Q:怕冷代表身體出現甚麼問題?
A:怕冷有兩種原因,一是外感,例如患上感冒、傷寒、溫病、瘧疾等病症;二是內傷,例如體質屬陽虛(陽氣不足)、痰飲(人體水液停聚在某些部位)、鬱火(陽氣鬱結化火)等。
Q:如果任由身體怕冷,短期、長遠分別有甚麼後果?
A:如果放任不管,外感病邪可轉化入裏,影響其他臟腑功能。而內傷的陽虛證,多發生於先天不足,年老體弱,或久病之人士。陽虛證在夏季得陽氣之助,病情較輕,而於冬季病情加重。陽虛日久可傷及陰氣,造成陰陽兩虛證,從而既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的陽虛表現,又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的陰虛表現。
Q:為甚麼食物對怕冷有影響?有科學解釋嗎?
A:1)寒證或熱證患者的代謝機能不同,寒證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偏低 ,而熱證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偏高。溫熱藥食提高機體的基礎代謝率,而寒涼藥食可降低基礎代謝率。
2)不同藥性的中藥,又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例如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的合成,以及內分泌系統,如促進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熱證患者一般交感神經系統功能活動增強 ,寒涼方藥有抑制作用,具鎮靜、催眠、解熱、鎮痛等效用;而寒證患者則活動偏弱,經溫熱方藥治療後,有中樞興奮作用。經過治療後,兩者的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水平,可向正常方向恢復。
Q:有些人身體不同部份對寒冷反應不一,「上熱下寒」,為甚麼會這樣?飲食上有何宜忌?
A:這種情況中醫稱為真寒假熱,上部表現熱性特徵,如口中燥渴、喜歡冷飲、舌頭爛、易生青春痘、多夢、心煩氣躁、稍微吃到一點補藥就上火、咽喉痛、牙齦浮腫等。這些人看似熱證,但以寒涼藥,返會拉肚子。而他們的下部表現寒性,如手腳冰冷、膝蓋無力、腰痠和夜尿。這時單靠清熱或溫陽食物,都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要先從飲食上,戒掉花椒、辣椒、雞蛋等,減輕上熱的現象,以及戒掉水果、冷飲、涼茶等,減輕下寒的現象。
Q:有說腎氣旺盛者較不怕冷,要增加腎的能量抗寒,除了食療外,還可訓練下半身腰腿肌肉,如深蹲運動?
A:中醫講的腎是功能上的概括,包含了生殖、生長等功能,不只是一個排泄的器官。而腎是一身陽氣所在,陽氣可以理解成臟腑的運作,腎有陽虛情況,代表腎的功能削弱了,主要症狀有身寒、怕冷、腰痠、陽痿、夜尿頻多等。做深蹲運動,可以加強下肢氣血循環,令陽氣運行好一點,加強人的抗寒能力。
Q:哪些食物性質寒涼、易傷陽氣,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不適合怕冷的人吃?
A:豆腐、鴨肉、西瓜、苦瓜、藕、敗醬草、魚腥草、馬齒莧、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菜、菠菜、蒲公英、蟹、蟶子、海蜇、甘蔗、梨、西瓜、柿、五花腩。
九大體質適合的抗寒食物。(列舉的中藥/食物僅供參考,如有需要請諮詢主診中醫師的意見。)
體質:平和
特徵:強健壯實,一般不易怕冷,不用刻意食用抗寒食物。
體質:濕熱
特徵:水濕阻滯,與熱邪相合,濕熱內蘊,不易受寒,不用刻意食用抗寒食物。。
體質:氣虛
特徵:元氣不足,氣息低弱。
怕冷原因:溫煦功能下降。
抗寒食物:1)山藥:味甘,性平,益氣、補脾肺腎。2)黨參:味甘,性平,補中益氣,生津。
體質:陽虛
特徵:陽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
怕冷原因:溫煦功能下降。
抗寒食物:1)羊肉:味甘,性溫,補陽袪寒。2)海馬:味甘,性溫,補腎壯陽。
體質:陰虛
特徵:津液精血虧少。
怕冷原因:陰損及陽,陰虛日久可損傷及陽氣。
抗寒食物:1)海參:味鹹,性溫,補腎益精,養血潤燥。2)兔肉:味甘,性平,滋陰潤燥,補中益氣。
體質:痰濕
特徵:水液內停,痰濕凝聚。
怕冷原因:濕邪阻滯經絡。
抗寒食物:1)黃鱔:味甘,性溫,祛濕補中益血。2)鯽魚:味甘,性平,健脾利水。
體質:血瘀
特徵:血液運行不暢。
怕冷原因:血行不暢。
抗寒食物:1)肉桂:味辛/甘,性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2)山楂:味酸,性甘/微溫,活血散瘀,消食化積。
體質:氣鬱
特徵:情志不暢,氣機鬱滯。
怕冷原因:氣行不暢。
抗寒食物:1)薤白:味辛/苦,性溫,通陽散結,行氣導滯。2)茴香:味辛,性溫,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體質:特稟
特徵:由於先天性和遺傳因素造成的一種體質缺陷。
怕冷原因:可因多種原因,如氣虛、陽虛。
抗寒食物:因應不同情況而定,請諮詢中醫師意見。
記者:彭海燕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