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界不免有些失落,感覺上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上月,開業廿五年的老牌基吧Propaganda(pp)結業,不少同志重返這個中環聖地,勾起的不只是情慾愛戀的回憶,更是對這些傳統基地走向夕陽的感嘆。一連四集,動新聞走訪新舊同志行業,了解商機之外,也透視性小眾在港生活的樂與愁。
記者:蘇汝卿 攝影:黃文邦 彭志行 伍嘉亮
當初怕入基吧今天企街飲酒
pp的最後一夜,梁兆輝(Brian)擔任DJ,他覺得基吧紀錄他這一代人的成長:「回看這二十五年,才驚覺今天的我的確是自由了,但這不是必然的,要經過漫長的過程,才逐步放下枷鎖。」
八、九十年代,社會較保守,基吧往往藏於小巷地牢,或要「禁鐘」才可進入的樓上鋪。「我們作為同志,也是帶著fear入基吧,因為不知道裏面是怎麼一回事。」梁兆輝(Brian)猶記得出師未捷的第一次:「一個人拿著地圖,終於找到尖沙咀的Wally Matt。站在門前,我是不敢進去。」在這些四周眼光互傳著渴望的場所,Brian 說他們都經歷過一些階段:由最初站立不安到嘗試搭訕、請對方喝一杯。「可能那晚是一個人回家,但我覺得當中的Thrill of the Hunt,是一個很有趣的藝術。」基吧是各階層,甚至櫃內同志「搵自己」和識人的重要平台。
今日,蘇杭街一帶基吧地舖,逢周末都有同志在街頭飲酒,「可以明目張膽,被人認出是同志而不會感到羞愧,是一個重要的里程。」近年,香港同志遊行屢創新高,現為大愛同盟總幹事的Brian慨嘆,平權運動剛啟步,這些傳統同志文化遺產卻留不住。
交友app取代蒲點
「要去談情論愛、甚至坊間所說的約炮,方式已大不同。」Brian說基吧死因有兩個:其中一個是交友app的出現,同志可隨時隨地找到附近的自己人,知道對方樣貌和身材。另外,社會開放,同志可以光顧一般酒吧,甚至有直吧會打正旗號搞同志夜,令基吧失去獨特性。
轉型為straight-friendly
全港同志夜場一直維持13間左右,但近十年,生意已大不如前。1999年開業,位於銅鑼灣的The Lab一晚三場,場場爆滿,更常有明星出沒。當年的蒲精Daniel說:「要在樓下等到三點,進來還是爆場。」今天Daniel已由客人變為 The Lab經理,他坦言全盛時期已過,現時主要靠周末生意:「科技的影響是有的,但要看那地方懂不懂轉變。」
當年該店守護森嚴,規定三個同志才可以帶一個女的進場,如今則歡迎女人和直人。除了不斷更新勁歌熱舞的器材外,近年他們留意到受韓風影響,後生一輩愛化妝,於是大搞歌唱、跳舞、化妝比賽,還跟同志組織合作,希望吸引不同的年輕人。
跟不少基吧一樣,The Lab老闆本身是同志,開店不為賺錢,才能撐這麼多年。Daniel說:「老闆只是希望,有一個地方給同志,是一個家的感覺。」資深市場顧問Ben指出,基吧已經變成聯誼場所,而且仍然有生存空間:「大趨勢是共融、共存的,一個地方要以性小眾為本,而同時對直人友善。」
下一集,動新聞來到香港第一間女同志酒吧,看老闆娘為何說生意比基吧更難做。
場地提供:
The Lab
Edition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