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編輯M介紹兩位朋友給左丁山認識,中午在「名人坊」吃飯,兩位新朋友都已屆退休之年,但仍然開發第二春,創辦新事業,成績似乎很不錯,其中一位係會計師,以前係「碧科」合夥人,1970年代中期自港大畢業,大家講起當年大學生活,會計師大笑:「真係好快活,嗰陣時要入港大係好難好難,但入咗港大之後,想畢唔到業,又係好難,我讀社會科學院,本想轉去文學院,但同班有一位麻雀腳,經常搵我開枱,叫我唔好轉院,於是就為咗打麻雀而繼續讀商業、經濟。後來做咗會計師,諗番當年讀書走堂都幾荒唐。」左丁山當年亦係走堂當食生菜嘅學生,雖然唔打麻雀,但成日在學生會開會,玩拉布,就用咗不少時間。
我地班人由小學到大學,成日在家俾阿媽鬧:「冇用㗎,讀書勤力啲啦,唔學好英文,第日搵唔到好工,成世冇飯食。」其實阿媽連中文都唔識,遑論英文,但俾佢在中小學鬧足12年,冇影響就假嘅。
我們的一代如此成長、讀書,與今日大學生難怪有代溝。賓架P係有心人,得知中大醫科生自殺之後又有港大文科生跳樓,心有戚戚然,打電話嚟問:「有乜辦法可以幫吓啲師弟妹?」
左丁山當然知佢想講乜,但一時之間,除咗感慨之外,實在唔知點樣答佢。中文大學輔導長吳基培教授在三月八日向中大全體師生校友發公開信,指導輔導處輔導組分析自殺同學個案之後,發現自殺學生多數未有向學生事務處求助,且是成績優異生,在同學面前從未有異常行為或表現。本學年9至10月期間,輔導組曾為3543名學生做心理普查,跟進協助了860名有一定情緒問題的學生。三月七日,沈祖堯校長召開緊急會議,成立一個專責委員會,由副校長許敬文、張妙清教授共同領導,張教授係心理學講座教授,即時推出一系列輔導安排,中大學生可隨時向輔導處及保健處求援(或以現代語言講,尋求協助)。大學當局能做嘅,可以做嘅相信就係咁多,中大有本科生及研究生超過兩萬人,如果學生平時行為正常,唔去搵輔導處嘅話,輔導處實在難以主動尋找有心理問題學生。左丁山唔知現時大學生有幾大學業壓力,相信學生家長亦要注意自己有冇俾壓力(例如鬧:冇用),如發覺有問題,不妨主動通知大學輔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