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坪輋現代桃花源

【旅遊籽】坪輋現代桃花源

【旅遊籽:假日散心】
一講起邊境遊,最近蓮麻坑夠紅。
想避開人潮,又想用自己方式望向神州大地,新界北部,位於打鼓嶺以南的坪輋,是理想之選。
坪輋是靠山的平原,凝望對岸高樓,慶幸尚存靜土。
年輕人獨愛這裏夠自由,用歌聲、色彩繽紛的壁畫,甚至辭工遷入務農,注入新氣象。村民無任歡迎,甚至把他們視為家人。
可惜它難逃發展劫數,避過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魔爪,卻破不了蓮塘口岸大興土木的魔咒。

Rapper MC仁 音樂會唱衰大白象

(左起)beatbox達人Heartgrey、MC仁和拍檔朗仔,於坪輋郊野rap住反對發展。

憤怒,粗口,是大眾對陳廣仁(MC仁)的印象。他於城市找不到創作樂土,偶然發現坪輋這片桃花源,於是在2007年,他租住了距離坪輋人氣士多九記五分鐘車程的村屋,「終於有個地方密度冇咁高,唔似大陸超高速發展,呢度見大自然多過見人。」見他依舊闊袍大袖,一臉悠然,歸園田居九年,家中連電視也沒有,跟鄰居friend過夾band,還不時免費享用左鄰右里的農作收成,「人哋種乜就食乜啦。」沒計較,隨心而行,這就是鄉下仔獨有的無拘無束生活。
身為塗鴉大師,少不免在此留下印記,由九記士多步行三分鐘路程便有他的大作。三年前他應跨領域藝術團體空城計劃主辦的第一屆「空城藝術節」之邀,只用10分鐘輕鬆完成,作品明刀明槍鬧政府大話精,中間藍邊的大字,是漢字「香港」的塗鴉。平時他的作品愛用單色,「呢次開心啲,攞多咗幾款顏色,同村民即興創作。」採訪當天路過村屋,他沒帶噴漆在身一顯身手,順手拿起警察巡邏簿查閱,「呢度幾日先有差人嚟,村民自求多福啦。」

MC仁(左)以缽作樂器伴奏,增強迴音效果,與朗仔傾音樂經。

九記士多已開業達60年,是村民及遊客聚腳及醫肚之地,逢星期日休息。

九記士多的碎牛湯通粉即叫即做,每碗$19。

一住九年 打躉搞創作

到位於坪原路九記士多,他喝着最愛的凍鴛鴦,跟朋友談笑風生。九記士多的張老闆經營達60年,接「柯打」冇時停,MC仁獨愛這個坪輋飯堂即叫即煮,有家庭風味,笑說:「邊條麵唔夠彈,叫佢整彈啲。」盡顯調皮個性,「最絕見過一位車場阿叔收工,柯打一支啤酒同一塊淨豬扒,品味超凡。」可惜張老闆愛低調又忙碌,拒絕受訪。細心留意MC仁身邊的朋友萬智朗(朗仔),他們的外衣都有個「特警」徽章,唔講以為係大陸特警行beat嘆tea蛇王,其實是rap the development的新拍檔。
這名18歲年輕人沉默怕醜,卻大膽地去MC仁家中「踢竇」,「我喺佢上載嘅相片,搵到佢屋企個GPS定位,摸過幾次門釘。」MC仁大讚朗仔:「有才華,又有嘢想表達,咪合作囉。」剛巧「空城計劃」上月再辦藝術節,找來新界東北村民和本地音樂人合作,創作大碟《香村》,其中收錄了他們一首作品。
朗仔居於上水,祖母住在坪輋,自小常來此流連,很關心這裏的發展,早前在蓮塘口岸工程做散工,尤其看不過眼「啲屋被人拆晒,好唔公平。」便rap出心聲,加上beatbox達人蘇子麟(Heartgrey)以口做人肉樂器伴奏,創作了《門前蓮塘》,歌詞抵死:「新界東北一帶有好多村民喺度大,有人住緊仲專登走落嚟搞破壞,連同幾多個大集團食大茶飯做世界。」於紅色國土前方,諷刺大白象工程掠市民水,無懼被禁聲。意猶未盡,更唱了MC仁去年的作品《警察做事》,「視權力如父母,視人民如糞土。」歌詞踩界,MC仁都溫馨提示朗仔,「你攞咗成人身份證冇耐,自己講過乜要自己負責呀,你知政府鍾意秋後算賬㗎啦。」

空城藝術節邀請了新界東北村民及音樂人創作歌曲,兩場音樂會吸引眾多年輕人觀賞。

不忍農田荒廢 大學生辭工拿起鋤頭

不懂音樂不要緊,有赤子之心,也可以出一分力活化坪輋,近年當地農田重現生機,有十多個有機農場,八十後蔡崇熙是其中一位農夫新勢力。本身是大學研究助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推出,他參與耕作入門班,培養對農業的興趣。後來,七十年代便開始於當地務農的李婆婆,因丈夫去世想放棄耕作,阿熙想幫婆婆,辭工搬往樂田園有機農場做全職農夫,另有三個全職及一個兼職拍檔。他本來對農業一竅不通,邊做邊學,半年來謙稱略懂皮毛,「農作物有病,我不能準確判斷是天氣問題,還是病毒感染。」凡事都要從婆婆的教導及實踐中慢慢摸索。
毅然放棄市區石屎森林的生活,阿熙對於鄉郊生活沒太多不適應,影響最大是收入。「唔同天氣會影響收成及收入,賺錢比以前少咗好多,有時要動用積蓄過活。」但他仍硬着頭皮堅持到底,皆因覺得本地農業值得撐,亦和拍檔動腦筋開拓收入來源,包括開辦導賞團、擺農墟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得來不易,其中一名拍檔曾遇過一名挽名牌手袋的女子買菜時壓價,深感不忿。阿熙則認為議價與否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消費者願意向他們買菜,是對本地農業投下信任的一票,鼓勵他們繼續耕作。這個世代,守拙歸園田殊不簡單,無法像阿熙身水身汗,烈日當空舉起鋤頭,也可付出金錢支持,蔬菜有價,誠意無價。

蔡崇熙一邊採摘豆苗,一邊說豆苗沒被1月寒流影響,生命力頑強,跟他矢志務農的意志一樣堅定。

阿熙和李婆婆一起務農,李婆婆耐心教導這個初哥。

(左起)甘筍每斤$40、莙薘菜每斤$35、寶塔花菜每斤$50,皆是阿熙和拍檔的心血。

阿熙和四個拍檔想辦法推廣,例如農曆新年時於油麻地熙龍里及上海街交界,擺檔以書換菜,反應不俗。

樂田園有機農場
粉嶺坪輋水流坑村2號

義工畫出壁畫村 google map列為景點

坪輋有一條「壁畫村」,沿坪洋公立學校附近的小徑步行,一路上讓人目不暇給,趣緻的卡通、色彩繽紛的花朵已教大家的手機相機快門停不了,再過五分鐘,便看見一間畫滿壁畫的村屋。原來這個壁畫計劃,是搬進坪輋16年的創作人小朋,因應當時新界東北發展於兩年多前發起。「我要令呢度增值。」

經過一班義工的努力,平叔(右三)的家成為坪輋首間全屋經壁畫翻新過的小屋,他對畫作十分滿意。

村民支持 義工來自世界各地

一切從小徑開始,村民提議路上可添色彩,便找來不同的人來畫,又與機構合作,包括義遊、綠腳丫等。 義工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台灣、日本、尼泊爾等,結合不同地方的創意,令壁畫村十分國際化,至今已有四間屋成為壁畫作品,「好珍惜每次畫畫的機會。」
走進壁畫村畫上癮的人,八十後建築師阮穎彤(小丸)是其中之一。2012年底初來埗到,已被坪輋之美吸引,決定一起令它變得更美。創作前先和村民溝通,有商有量完成作品。小丸帶記者來到獨居老人平叔的家,小屋七彩繽紛,牆身以四季為主題,用塑膠彩上色,「用了幾何圖形作底色,春天有下雨,又有香蕉樹,秋冬色調較冷,有落葉外,還有聖誕花、蘿蔔等農作物。」這是小丸去年三至四月,每個周末和其他義工一起畫的。至於成果,她和搞手小朋都十分滿意,平叔也十分喜歡他們的創作。小屋最近更被google map列為景點,不過小朋補充,他不只是想這裏變成壁畫村,而是藝術村,能作表演舞台劇、環境劇等場地,讓公眾更了解坪輋這個獨一無二的地方。

平叔家的外牆畫作以四季為主題,冷色調的圖案配襯卡通蘿蔔及聖誕花,是代表冬季。

法國藝術家Sautel Cargo為村民塗鴉,為活化坪輋出力。

義工努力把白色外牆塗上色彩繽紛的顏色,為坪輋增值。

搞手小朋(左)和小丸為壁畫村花了不少心血。

小徑上的卡通公仔,出自小學生的手筆。

村民慨嘆兒時樂土不見了

對於年輕人搞藝術和導賞團活化坪輋,坪輋村民大表支持,「邊有人咁儍,嚟做埋啲無聊嘢,原來好有意思,𠵱家都同佢哋齊齊玩。」50歲的張貴財(財哥)感謝一班年輕人為守護和美化坪輋的貢獻。財哥在這裏土生土長,見證農業興盛時,村民關係緊密,守望相助的日子,「年輕人知道這些的特質很重要,想保存這個優良傳統,所以入嚟搞藝術。」當這些外部勢力殺到,坪輋人沒有拒絕,還十分歡迎他們擴闊村民眼界。財哥化身「創作人」,用勒線圍在井上,諷刺紅勢力埋沒香港人的良知,還化身「歌手」,唱出守護家園的心聲。愛唱歌的他,上台表演前竟瑟縮一角,驚到騰騰震,「哎呀我唱歌五音不全,令樂隊失色,好似判我終身監禁咁。」以坐監作比喻,皆因他曾抗爭,爬上立法會停車場行人通道,掛示威橫額被判罰1,000元,想不到這位為保家園誓不低頭的「怒漢」,也有可愛一面。

懷着憤怒和惋惜的心情坐在噹噹山上看風景的村民張貴財,感慨昔日的自然景觀已被推土機消滅。

財哥指出,牌坊及樓梯近年由村民所建,他反而喜愛從前狹窄的山路,因為是天然。

昔日綠油油的農田,今日因發展工程變得光禿禿。

噹噹山下 綠油油變光禿禿

在休耕的農地上,財哥冇走音、冇甩拍子,唱出「噹噹山,是我家鄉,守護村莊的美好。」 噹噹山是財哥兒時玩樂勝地,「拿石頭敲這塊大石,有些地方實淨,有些地方發出噹噹聲而得名。」財哥坐着山上一塊大石說。他小時候喜歡和朋友上來捉草蜢,晚上來這裏觀星,「大自然好似我屋企。」數十年後,景象被發展湮沒,他最近看不見繁星流動,只感受到對岸深圳的光污染。噹噹山下,從前盡是農田、薑花,甚至有近年攝友大愛的芒草田,部份位置因蓮塘口岸建設道路,山下美景不再,已被魔爪鏟除,綠油油變為光禿禿,被泥頭覆蓋,他生氣地反覆問:「是否一定要破壞自然才可發展呢?」除了坪輋外,他認為其他郊野地方同樣面對這些威脅,如何取得平衡,他希望政府好好三思而行。

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左),兩年前和妻子林凱盈來到坪輋的芒草田拍婚紗照,如今部份芒草田已被破壞。圖片由攝影師戴毅龍拍攝

坪輋能眺望對岸深圳高樓。圖片由居民陳慶源拍攝

前往坪輋方法

交通:
粉嶺港鐵站C出口乘52K小巴 ,在九記士多落車
參觀:可自行參觀,或參加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舉辦的導賞團
查詢: http://www.pingchetkl @yahoo.com.hk

逃過東北發展 難敵蓮塘口岸

坪輋位於新界北區,粉嶺東北及打鼓嶺以南。「輋」解作近山的地方,坪輋也是靠近山。「輋」亦指廣東最早的定居者,他們是北方中原人士,來此地後靠山而居,稱為輋族。最早開拓坪輋者,為坪洋村陳氏,其後一些客家或本地宗族搬到坪輋一帶定居。這裏附近一帶人傑地靈,據稱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樟樹,有法定古蹟長山古寺,更有道觀雲泉仙館。
可惜2012年政府推出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把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的農地,作為住宅和商業發展用途。部份村民和關注發展的保育人士,成立打鼓嶺坪輋保衞家園聯盟反對。 2013年修訂後,坪輋被剔出計劃。不過發展沒停止,預計2018年落成的蓮塘口岸,需要建設道路經過坪輋,改善附近交通網絡,坪輋一帶農田的生態與自然景觀將會遭到破壞。

坪輋附近的禾徑山村,有一間客家老屋,村民稱已過百年歷史,本想爭取評級保育,卻於去年被拆毀。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慧琳
攝影:徐振國、陳永威
編輯:謝慧珊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