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柳俊江」,在《蘋果日報》這個專欄開始,對讀者如是,對自己亦如是。在這個平台書寫,不覺已經三年多,多得編輯們每星期一次嘔血式催趕,寫作已成習慣,而且越寫越多,總是件美事。
中學的夢想,從來不是新聞報道,也不是幕前演員,而是「作家」。那些高中的時候,希望把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奇想,勇敢地書寫出來。其實,畢業後能在那段一分半鐘的新聞稿的框框中勉強發揮,已經比很多人幸運。「有作品」的滿足感,非筆墨所能形容。然後,沒想到的是,離開了媒體,反而更接近媒體,《蘋果》找上了我來合作,寫這個沒有限制的專欄。有了平台,有了讀者,如魚得水,絕對歸功於《蘋果》。有些文章自問寫得不錯,收納了在自己的作品文庫;也有更多羞於人前的文章,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被迫展示出來,也成為我知恥近乎勇的良藥。寫作是極其奇妙的事,當你想好一個方向,一個想法,要付諸文字之際,新的想法又會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來,有時甚至比你的思緒更加深刻,比你的計算更加精密,好像手指有自己的腦袋一樣。我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神來之筆」,這種奇遇在三年之間不多,但每次出現,都令我驚訝、回味。
三年寫作歷程 記下喜悅和失落
更多時候,寫作是一個舉步維艱的進程。有了想法,有了概念,但苦苦埋首不得其結果,枉花兩、三個小時呆坐,也時有發生。更悲慘的遭遇,是在頭昏腦脹之間倉卒下筆,直至把稿件送出去,才懊悔不已。有時,這些文章石沉大海,反而令我鬆一口氣;惹來謾罵批評的時候,又明知自己寫得不好,底氣不足,不能說沒有壓力。
記下這些寫作歷程,不是為了表達甚麼理念,只是純粹的寫作記憶,記下這三年來的微妙的喜悅和失落。三年來《蘋果》沒有干預過我片言隻字,沒有為我設定任何限制或命題,能擁有過這一片自由的天空長達三年,我實在幸運至極。然後,我們又要繼續踏上新的旅程了,《蘋果》有《蘋果》的新挑戰,我也有我的新目標。在創作上,未來之於我,有新的概念和想法,需要時間沉澱和實行,請大家繼續期待吧!
Profile:柳俊江
前新聞記者,動物NGO工作者。現為自由傳媒人兼「另類生態學家」,透視傳媒生態、動物生態、社會生態。《反智動物》討論最高智商靈長類動物之種種反智行為。
編輯:謝慧珊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