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他們由製作牙刷及梳子起家,然後制作一系列家庭用品,到大中細燈罩、筲箕、水桶、水壺與擺設,塑造我們的A膠生活。但這次除了大家身邊熟口熟面的生活用品外,還多添了許多估佢唔到的膠製品。
如50年代只出過一款的膠風扇;60年代流行玻璃製品,但價格高昂,捨不得,就買閃閃亮仿水晶膠壺膠盤,刻了花,染了淡粉色的瓶瓶罐罐,同是當年潮物。97年禽流感爆發, 他們停下部份生產線,趕製三萬個易清洗的雞籠,代替易發霉及藏污的竹籠,作運輸雞隻之用。
游水出海嗎?喂又係你呀紅生!他們還是全港浮波的獨家生產商,連我們的海都級A膠團團圍住了。不過浮波上只得康文署字樣而不見招牌A字。
兩位紅A第三代接班人馮梁慕蘭Veronica 及梁馨蘭Jessica 都說:「細個家裏真的都是膠製品。」根本整個ShowRoom搬了回家。不過她們各有所愛,姐姐Veronica :「書喼啦,因為小學時真的很多同學用。我就幸運些,常可有不同顏色的書包,書喼可拿回校除了放書放文具 關起當椅坐,等校車 放學時都好方便。」這個書喼,當年廣告畫到明又丟又踩都不爛,攝影師興奮說小時候坐著它滑斜坡,塑膠收藏家個個見到都如獲珍寶,但連紅A 本身都只珍藏一個,Jessica則愛手上的漏斗椅。
當年的漏斗椅較矮,中間或座位可以打開,「小時候會自以為避得過爸媽眼光,把糖, 玩具等東西揭起蓋收起。但多數事敗。」另外還會把筲箕當軚盤扮的士司機。但原來這筲箕可利害了,多年來穩佔銷售榜首,以現年年銷30萬個計,50年來賣掉1,500萬個!近年為蝸居而設的新線Cre-A,改良型筲箕還可調較漏水度。洗完扭開盤子就可放水,不用像以前準備多個粗孔幼孔的多個筲箕,貼合今日屋細省地方的原則。
紅A「香港人。撐起香港情」歷史展
地址:元朗三聯文化生活薈二樓
日期:即日起至四月五日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