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銅鑼灣書店五人被失蹤,令港人驚覺不再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後,近期連串學生輕生事件、公立醫院瀕臨崩潰問題,再度令港人面對生命和健康危機。但是,梁振英政府不只危機反應乏善可陳,而且一堆高官、政客言語輕浮,夾雜其中的一些政策建議,不只是離地與否的問題,更要拷問其良心何在?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對學生輕生問題的反應唔得掂已飽受輿論批評,遲至昨日才召集學校、家長代表及教育心理學家開會,決定成立專責委員會跟進,但委員會三個月後才提出中期報告、半年後才提出完整報告。這三個月和半年內,會有幾多悲劇發生?教育局和社會團體有甚麼危機反應計劃?天曉得。
當務之急是防模仿
在涉及學童和市民的生命問題上,絕不能再以「亡羊補牢、猶為未晚」作為藉口。一如吳克儉呼籲年輕人要逆境自強,呼籲學校、老師和家長要加把勁多關心年輕人,理論上永遠正確,但作為危機反應則不只是講風涼話,更是諉過他人、無助即時阻止危機加重。
從另一個角度看,要化解學生輕生危機,也的確不能再指望吳局長和梁振英政府。教育界、家長、傳媒和相關民間團體要更主動承擔各自的責任,當務之急是要防範模仿效應,學校、傳媒在討論相關問題時甚麼該說、不該說,應參考美國、澳洲及聯合國的相關研究和指引,香港日後亦應制訂相關指引。
相對於教育局在學生輕生問題上的急中風遇上慢郎中,食衞局長高永文在流感病人逼爆公立醫院問題上的反應多少有快刀斬亂麻的感覺,暫停非緊急服務、放寬醫護開OT、由資深護士向長期病人配藥等應急措施的推出,昨日已收到令病人大幅縮短輪候時間的效果。
但是,這只說明高永文的危機反應能力比吳克儉強,不等於高永文和衞福局、醫管局對公立醫院被逼爆的危機就沒有責任。一如醫護人員所批評:「流感係天災,管理不善領導無方係人禍。」高永文聲稱,去年底已規劃應變措施。但如果不是醫護人員在網上留言踢爆公院危機,這些應變措施會否推出?政府的後續計劃為甚麼不提前公開,在近日持續低溫天氣下,讓醫護人員和公眾都有心理準備?
政客不急市民所急
尤可議的是,特首梁振英在市民面對健康、生命危機時,何曾關注?他近日最惹火的政策建議就是在中環海濱建現代化的岸邊泳棚,以實現其心目中的體育和康樂價值。同樣可議的是,當輿論炮轟梁振英政府不把公帑用於公共醫療而用於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白象工程時,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說,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港人可以選擇住在房價、物價相對便宜的珠海,提升生活品質。
梁振英、范徐麗泰的建議,撇開可行性的離地問題,在時間上的不合時宜,已凸顯他們對市民面對健康、生命危機的淡漠。《論語.為政》記錄了孔子觀察、評價為政者的一段評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就是說,要觀察一個人是好是壞、一個為政者是忠是奸,就先看他做了哪些事,再看他做這些事的動機和理由,然後看他做完這些事後安不安心。在這些照妖鏡下,政客有誰能掩飾其真面目呢?
吳克儉、高永文這兩日採取的應急措施,或多或少說明他們對香港出現的生命危機、健康危機還是心有所不安,哪怕做這些事只是為了應付輿論責難或撈取政績。至於梁振英的游泳健康論、范徐麗泰的提升生活品質論,則完全脫離了香港面對的危機,哪怕有關言論不是為了回應學生輕生問題、公院逼爆問題,但一樣凸顯梁振英政府和親共人士不知市民所需、不急市民所急的離地心態,也解釋了為甚麼香港教育問題、公共醫療問題越來越積重難返。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