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的鄭伯是香港農業發展的「活歷史」。父親約1920年逃難來港,落戶古洞耕作,一家種菜、養豬牛雞鴨。隨着城市化高污染的養豬業被淘汰,農田荒廢後無人買牛,2003年禽流感後雞鴨也留不住,只有萬呎農田守到今天。鄭伯擔心隨着東北發展,一世紀家園終歸守不住,傳統農耕模式亦不為主張高新科技農業園所容納。
食物及衞生局指初步在古洞南物色一組佔地約75至80公頃的農地興建農業園,今年完成可行性研究。初步構思農業園劃分作傳統及有機耕種、花卉種植及現代化高科技耕種,數年後投入運作,政府會制訂產量目標和科技要求,評估農戶是否有能力和實力「入場」。農業園除供培育和展示農業科技和農業商務管理,也會接收因同一時期進行的政府發展計劃而須遷離的農民。
鄭伯四代世居古洞,經營傳統農場,嘆本地農場想擴充轉型很難,「請雜工根本唔使講,𠵱家賣豬肉都話要2萬銀一個月。」他笑言很多農務仍親力親為,60年農夫生涯練成鐵一般身體,現時雙手仍利落掌控翻土機,每逢假日兒孫、媳婦都會總動員落田。
東北發展巨輪下,鄭伯擔心保不住辛苦開墾的家園,「我哋梗係希望喺本村搵啲地方耕種,安置我啲家人。我哋喺度住咗80幾年,我喺度出世嘅,去第二度唔習慣。」他早年與爸爸親手將斜坡移平,變成方便耕作的農地;又聘專人鑽地50、60米,打出灌溉用的兩口井。
他批評政府農業園概念模糊,農民仍一無所知,對搬遷至新農場無信心,「搬遷啊、做好基礎(建設),佢乜嘢都冇講!」他認為農業園提倡農民應用「新科技」,但香港根本無本土農業技術研究,種子、農藥等全依賴外國進口。
高學歷農民冀進駐
傳統農民想維持舊式耕種模式,新生代高學歷農民則認可農業園概念,但擔心被大財團壟斷。中大畢業的陳名揚在元朗開設水耕農場5年,引入澳洲技術生產沙律菜,近年終收支平衡。他坦言最大掣肘是土地,農場目前規模僅2萬呎,「我哋磨練咗兩、三年後,就開始發放(想租地)消息畀農友,咁多年嚟冇乜消息返嚟,都幾難搵地。」
他認識一批高學歷、高技術農夫,普遍面對缺地問題,希望進駐農業園,並以公屋比喻農業園,大批人申請,但真正申請成功並不一定是有需要的人,籲政府做好把關角色,審視申請農場的往績與農作物。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