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2047的想像與不敢想像 - 盧峯

蘋論:2047的想像與不敢想像 - 盧峯

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先生昨天說,香港回歸快20年,是時候開始反思「一國兩制」的現況及前景,包括2047年後應否、能否繼續維持。對他來說,能否在50年不變承諾完結後繼續維持一國兩制關鍵在於香港能否保持和諧,能否令中央政府放心覺得香港自己「管得掂」。若社會分化持續,危機不斷惡化,中央政府便可能另有打算。因此,田北俊認為不能讓梁振英續任特首,否則社會矛盾局面難以挽回,管治危機「神仙難救」,「一國兩制」原則也難以在2047年後延續。
田北俊先生的話只說對了一半。的確,梁振英是個只懂挑動矛盾分化的特首,的確是個只懂撐「梁粉」及與民為敵的人,讓他再連任5年不但將加倍撕裂社會,加劇不安及躁動,更會進一步動搖香港的核心價值及制度優勢。不管是建制派、泛民主派及其他政治派別的人、只要真心為香港設想,關心市民的福祉,都應當公開表明反對梁振英連任,跟他劃清界線。
但是,田北俊先生對「一國兩制」如何維持下去的說法卻錯了,而且錯得厲害。兩制能否維持的關鍵不在於香港是否和諧,而在於中央政府是否信守承諾,回到「一國兩制」的初衷,真心尊重香港的獨特價值及制度優勢,放手讓香港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長遠而言,中港關係走向更要視乎中國是走向跟國際融合、跟普世價值融合還是走威權、強控制的回頭路。

從改革開放步向專權

應該看到,「一國兩制」政策是在80年代初定出。當時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從封閉、指令式的計劃經濟走出來,逐步向自由及開放的市場經濟邁步。同時,政治、文化、社會各層面也大步擺脫過往的一言堂作風,放手放膽吸納西方思想及價值,人民擁有更大的思想、活動空間並視國際規範及普世價值為學習的目標。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正是在中國將跟國際規範接軌的預期下,「一國兩制」安排讓港人較容易接受,市民也相信香港可以成為推動中國走向進步開放的力量之一。
可在回歸以後,特別在中國經濟力量冒起以後,大家看到的不是中國在政治、社會及文化上的進一步開放,大家看到的不是一個越來越強大、健全、自主的公民社會。大家只看到一個越來越無孔不入的專權者,只想加強各方面的控制,不住的在取消、削弱公民的基本自由及權利,令中國跟文明社會相距越來越遠。
過去,民眾身受冤屈不平可以上訪,可以找維權律師透過法律程序討回公道;今天,上訪者被看成「尋釁滋事」,輕則被驅散,重則被捕被控。而維權律師則一個又一個被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拘捕及吊銷牌照。

收窄高度自治惹反彈

曾經,文化、出版界有點百花齊放的氛圍,只要不直接挑戰中共政權,各種新思潮、新理論都能介紹及討論;今天,出版涉及普世價值如自由、民主、人權的書隨時誤踏雷區,被懲處或被勒令停刊整頓。過去,中共黨內允許黨員就政策路線作討論,容許有不同意見。現在,提出不同意見的黨員會受到「妄議中央」罪名懲處。換言之,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帶來的不是進步、開放,而是控制及保守,令中港兩地、兩地的距離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走越遠。這是「一國兩制」政策備受壓力及出現裂痕的根本原因。
更糟的是,中國不但從開放走向保守控制,她還想把香港拉向同一方向,肆意干擾香港的內部事務。原本北京只管國防、外交事務,其他問題都屬於香港高度自治的範圍,由香港自行處理。但回歸18年來北京不斷搬龍門,不斷收窄高度自治的範圍,既想透過《基本法》23條收窄港人的自由及權利,又藉人大釋法一而再、再而三扼殺普選及民主、政制的發展,更積極介入香港的各級選舉,盡力加強對香港的控制,削弱香港的特色及制度優勢。面對北京的干預之手,市民反抗、反彈的情緒自然大增,中港關係自然不斷惡化,「一國兩制」因而面對前所未見的壓力。
因此,維持「一國兩制」的關鍵始終在於北京信守承諾,尊重兩制的界線。若果北京繼續走向保守倒退,繼續加強控制干預,不回到尊重兩制及高度自治的原點,中港矛盾只會更尖銳,「一國兩制」能否維持50年不變已是大疑問,更不要說2047年以後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