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與社會歧視(學民思潮發言人 黃子悅) - 黃子悅

情緒病與社會歧視
(學民思潮發言人 黃子悅) - 黃子悅

香港,半年來有十九個學生輕生,以生命表達對世界和社會的絕望。不論是政府,還是整個社會,都需要為此負上責任。究竟政府的情緒輔導工作是否足夠?是否要正視醫院輪候的問題?公司對情緒病患者的歧視是否存在?社會如何協助和看待情緒病患者?教育制度給學生帶來如此大壓力是否應該重新檢討?這些問題,的確無法挽回那些已逝去的生命,但至少不像吳克儉那樣刻薄無情,只懂叫教師家長加把勁,而掩飾自己正握着屠刀。
對連串學生輕生事件,很多人直指現今社會如何畸形怪異,令年輕人絕望、痛不欲生。我認為可簡單概括為兩個原因,一是社會問題:樓價高企、難找工作、獨裁政府。二是教育問題:大學學額不足導致競爭太大、學業壓力、功課測驗過多。
現時在大學和中小學均有情緒輔導的配套,都是不用學生付費的。中小學的計劃是跟學校合作,會有政府的醫院社工每兩星期至一個月到學校跟學生做一次輔導。大學則有駐校社工,可以定期見面。
然而,實際上有多少人知道有這樣的配套?中學還好,校園小,跟老師、駐校社工、同學關係好,有自殺傾向或情緒問題也較易被發現,能及早告知社工,再轉介給政府或醫院。但大學是截然不同的一個世界,社工不會跟學生建立親密關係。同學、師生間的關係也跟中小學不同。

公院精神科輪候時間長

另一個問題就是,有情緒病是需要藥物和輔導同時進行的,可是,現時的青少年精神科,輪候時間至少要一年半。這麼長的等候中,令我們錯過了很多年輕的生命。固然可以先看私家醫生,但精神科藥物的費用可是貴得驚人,普通程度的病症,兩星期的藥物也可能要花上近二千元。試問中下階層的家庭怎能負擔得到呢?
而且,無可否認的是,社會對於情緒病、自殺仍帶有不少歧視,例如有情緒病是因為抗壓力和情商低、自殺是軟弱和懦夫的表現等。其實,情緒病就如感冒,你不會叫患感冒的人別打噴嚏、別咳,也不會責怪他有感冒是錯。情緒病一樣,是誰都有可能患上的,病視乎哪種病徵,例如情緒差、有自殺念頭等等,患者沒有錯,錯不在他。誰也不想生病,對吧?他們不應受責備,因為他們所背負的已經太多太多。
不要再對這些如此堅強地嘗試活着的人那麼苛刻、麻木不仁。反之,請對他們多體諒,讓他們在萌生起輕生念頭時,想起還有至愛之人、還有重要的東西,以至不忍離別。

黃子悅
學民思潮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