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現多宗年輕學子情緒受困而輕生離世的個案,這些個案確實是「一宗都嫌多」。一宗半宗的同類個案,可能是有個別的原因。然而一連串的個案出現,即使背景和面對問題各有不同,但亦需要找出一些當中的結構問題,以尋找杜絕同類問題的方法。
這幾年,年輕人的確是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由起跑線開始計算,社會為求汰弱留強,鼓吹競爭的氣氛。不少家長為求令子女「贏在起跑線上」,不惜花費金錢讓他們上不少興趣班、補習班,由兩、三歲開始就不斷操練。進入名牌playgroup後,就要進入一些名幼稚園,一間不夠,還要兩間,學一些連大學也不會用到的英文生字、數種截然不同的樂器、德文法文這些香港少用的外文,幼稚園學生可能每天的生活比一般打工仔還要忙碌,為的就是進入到名牌頂尖小學。
孩子升到頂尖小學,還要不斷地上興趣班、補習班,大量功課以外,還加上家長提供的額外補充練習。學校另一方面就為了保障學校的學譽,在小二小三就提供TSA的補充練習作功課。我在一些小型補習社幫忙的時候,就見到一個小學生平均會有達十多份功課,不少的功課更是長篇而複雜的題目,小學生根本就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每天在兩點、三點左右放學,在六點、七點左右才可以完成功課,還未計平時的補習班和興趣班,這些為的,又是一間理想的中學。
年輕人前路迷惘
上到中學,很多人會以為中學生就會很自由,事實並非如此。到了初中,往往都要繼續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和補習班。到了中三,同學又要開始按照自己的成績進行高中選科,選錯科往往又會影響到高中的學習生活。在現時香港重視競爭的文化之中,只有升到大學的學生才會被社會公認為「好學生」,其他升不到大學的就是書也讀不好的「沒出息廢青」。這種壓力延續至大學,大學生前路迷茫,不知將來如何,尤其是香港經濟受到外圍環境影響而開始進入倒退周期,找工作確實是越來越難,遑論大學生的入職起薪比十多年前沒甚起色,以及他們更必須在大學畢業之後清還數以十萬的學債。除了不斷競爭,年輕人得到了甚麼前途?
上一輩的人,只懂把自己一套成功經驗套進下一代人之中,下一代人不成功就是基於他們不努力、每事政治化、只懂怨天怨地,但這些人從不自我檢討,反省為何社會被他們搞成這樣子。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就是為上一代人留下的爛賬埋單的一代。某些社會賢達,只是把責任推至家長和老師身上,又要求同學應自我調節目標和期望,但這些目標和期望往往就是因為社會環境所導致的。如果不是樓價持續上升的話,我們這代人又何需擔心買不到房子?
現時放棄生命的朋友,往往就是認為放棄生命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現時再叫他們「睇開啲」,又或是提出「自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說法老調重彈,其實已經解決不了現時年輕人不滿之情緒。我們要改變,又被建制阻撓;採用稍為激進的手段,又說我們破壞社會安寧,還要第一時間就馬上譴責。這些「大人」,又可否用同樣的熱誠,紓解我們對未來的不安,對前途的迷惘?不要把所有責任推到下一代之中,更不應將下一代推至水深火熱之境地。我們所期望的是有人勇於承擔,負起這個時代的責任,改變香港的將來,消除香港已扭曲的制度和價值,重拾香港的正軌,為我們未來帶點希望。
張秀賢
進步教師同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