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香港一些人圍繞中國經濟數字作評論分析,就想起去年網上流傳的張五常教授在大陸的一篇演講,講題是《中國經濟有多危險?》。文前摘要說:「我是對中國最樂觀的人,我跟進了35年,以前的30年我都很樂觀,最近的五六年我轉到悲觀了。到現在經濟政策非常不明朗,聽不到有些甚麼是我自己能夠認同的政策,路向非常不清楚。」對中國經濟發展,他提出好幾點意見,文末是:「最後一點建議,我認為中國的資料,那些國民收入的資料,歷年來都有點疑問,而且那些問號越來越多,多到大家都不好意思。我認為,應該停止公佈那些資料,過幾年考慮清楚怎麼統計,然後再公佈。」
這算是客氣的說法。直接說,就是中共公佈的所有統計數字都不可信。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把GDP預測目標定為6.5%至7%。不是根據甚麼經濟數據,而是根據去年底習近平下達未來五年GDP成長不得低於6.5%的指令作出的,是指令數據。不過,李克強在西方經濟界卻另有一個更權威的「李克強指數」,那是甚麼呢?話說美國駐華大使在備忘錄裏提及,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曾私下告訴來訪的美國駐華大使,中國的GDP數據是經過人為更改的,他更喜歡通過3個指標來追蹤遼寧的經濟動向: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於是2010年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推出了一項用於評估中國GDP增長量的準則——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即李克強提出的那3個經濟動向指標。
也許是根據這個李克強指標吧,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家伍曉鷹斷言,中國公佈為6.9%的2015年GDP成長率,其實只有4%。而這項估值,已被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所採用。
那麼今年呢?華爾街意見領袖、Blackstone集團副總裁Byron Wien在年初提出發生機率超過50%的猴年「十大驚奇」之一,便是中國經濟成長率跌破5%。
IMF總裁Christine Lagarde曾說,投資者對於一個國家是進行投資、暫停投資還是撤資的考慮,主要依據三方面:國家的實體經濟、政府力量,以及政策的可預見性。近幾個月,中國外匯存底持續暴減,2015年縮水了5,000億美元,是23年來首見減少。而這個官方數字也使人懷疑。民間估算,從中國流出的資金,每月超過1,000億美元。這當然同上述Lagarde提到的三方面都不穩定有關。
中國經濟上升時,中共官員說中國經濟推動世界榮景;現在面臨下滑,又說中國經濟沒有那麼大影響,不會拖累世界。造假大國的「么雞吃燒餅」學已成常態。不過,《日本經濟新聞》為2016年經濟震盪創造了一個新詞:Chil Shock,意思是:「中國+石油雙風險,震盪世界」。
港區人大政協在北京見中共領導人後,說甚麼「一帶一路」在經濟上有很多發展機會,希望香港不要蹉跎歲月,因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這些人大政協相信,那麼他們也就會相信中國公佈的GDP數據,也會相信李波是自願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大陸了。如果不信又傳播,那麼他們是甚麼物種呢?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