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河畔起樓 勢趕絕管海馬

東涌河畔起樓 勢趕絕管海馬

【本報訊】東涌河缺乏保護,或摧毀海馬生存空間。綠色力量、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去年進行海龍及海馬調查,首次在東涌灣水域發現一隻成年管海馬,由於海馬習慣於珊瑚礁或紅樹林等地棲息,證明東涌灣生態良好,具重要生態價值。不過政府未為海馬制訂保育措施,令海馬數目4年來無上升,當局更計劃於東涌河中游位置起樓,環團憂慮未來污染物會排放到東涌河,令海馬數目持續下跌。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指,本港在60至70年代曾出現大量海馬,後來因填海、過度捕撈,海馬數量越來越少,現時出沒的海馬約有3個品種、海龍則有12個品種,分佈在西貢、大嶼山等10多個地點。
她指海馬、海龍是海洋健康指標,牠們只會在有充足食物、珊瑚群的地方出現,中心過往曾在大嶼山發現舒氏海龍及擬海龍,管海馬則為去年首發現,由於海馬通常是一對生活,估計東涌灣一帶或可找到其他野生海馬。

市民掘蜆損海洋生態

張瑪珊稱,依據目前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政府擬在東涌河中游位置起樓,小蠔灣、欣澳等地亦會有填海工程,發展新市鎮。她指工程必會傾倒建築廢料,若不當排放,容易污染東涌河,令海馬絕迹。
此外,現時到東涌灣泥灘掘蜆的市民每日多達逾600人,假日定必人頭湧湧。張指蜆有過濾水質的作用,是天然濾水器,遊客大量挖掘會影響海洋生態,加上不少人會掘走海草、甚至丟掉挖出的馬蹄蟹,會令海岸傷上加傷;建議當局把東涌河、東涌灣劃為保護區,並鼓勵市民停止掘蜆,保護珍貴海洋資源。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