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藝文沙龍】
【巴黎專訪】香港出生,扎根巴黎的陳茗倫(Sony Chan),去年底在法國電視台唱了一曲鞭撻梁振英的廣東歌,原本只為慰藉居法的小眾港人,想不到「出口轉內銷」的自己,在香港一夜爆紅。她復以港式風格講棟篤笑、在YouTube教法文而成為另類文化大使。她的幽默、毒舌、易服身份與她的政治觀同樣迷離有趣,吸引了一班追隨者,算是圓了她自小渴望當明星的心願。「在法國影視界的華人面孔幾乎沒有,像我這樣騎呢與毒舌的諧星更是碩果僅存,物以罕為貴。」談到竄紅的遠近因,Sony撥弄着秀髮在說。
「雲吞麵、飲茶和人情味,是我最懷念的香港三寶,還有港人彼此關心的一種『煩』是獨一無二,也是我最記掛的。我是100%港人,定會繼續在法國說香港故事。」
─Sony Chan
巴黎第八區的蒙田大街(Avenue Montaigne),Sony一身Chanel 新季織布外套、Sprung Frères大衣配米白色毛毛長靴出現,這裏對Sony這位自謔購物狂當然不會陌生,我們相約在與四十多家高級時裝品牌旗艦店為鄰的Hotel Plaza Athenee見面,剛window shopping 完的她咕嘀:「住呢度一定買到破產,但我其實住哪區都會買到破產,就算最窮的時候,我肚可以不填飽但衣櫃總會有新糧食填滿。」Sony邊說邊比劃着她家的掛衣長鐵通,是如何慢慢由一字增建成L字再變成口字,她的Parisian chic(巴黎時尚)氣場在空氣中蕩漾,也隱約滲出香港風尚。
30歲投法娛圈 已忘男兒身
40歲的Sony生於香港,原生男性,十多歲隨父母移民法國前,已開始以女裝示人。30歲被裁員後決心投身娛樂圈,迄今,她幾乎已忘了自己建築師的身份,猶如她淡忘自己的男兒身。「我無意變性甚至拒絕隆胸,塞一塊膠在身體何苦呢?我覺得女人的定義不是狹窄的,不是有胸就是女人。我懂事以來便自覺喜歡做和模仿女孩子,但我從沒想過要當母親生小孩,我喜歡某些女性特質但不等於我是一個女人。」這的確是Sony的生活態度,她早已豁然地拒絕活在非男即女的二元世界,性別是人的自我枷鎖,她老早已自我解放。
我不經意跟Sony談到,文章應用「她」還是「他」比較恰當,她淡淡然地回我:「隨你的感覺吧。」我不加思索就用了「她」。的確,她比很多女人還要女人,至少相對跟她對話那一位。
《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去年11月的恐襲之後,法國社會對於「幽默」的確有了微妙變化。她說法國人往往把幽默和時尚看成對立,她卻成功連結兩者,說是「高級訂製幽默」。「我一直認定自己是香港人,我也對香港人身份感到驕傲,希望給予香港人法蘭西正能量,支持真普選,所以一有機會就在傳媒評論中港政治。我也用了東方思維分析法國政治,所以我的演出有個人色彩。」無心插柳之下,Sony成就了那首吸引港人眼球的改編歌。「當電視台給予我這個空間,我腦袋很自然想罵689,想不到港人反應這麼大,想是因為社會壓迫力太大,實在太大。」她續說,法國人都知道香港的雨傘運動,因為她一直擔當着為港發聲的責任,這責任與明星的身份沒有牴觸 。
西灣河長大 回港怕「被叫鴨」
「我年紀很小已想做明星,見到梅艷芳、張曼玉和鄭裕玲,我跟自己說我也要一樣。無論後來我做甚麼職業,腦裏一直記掛着要入娛樂圈。」她時尚、辛辣地大談政治、社會和兩性關係,教法國人用粵語高呼「事業線」和「剩女」,又笑法國人說「有種」是「有睪丸」(Couilles)。Sony以搞笑的華人非男非女形象,殺出了一條血路,這種模糊的多重身份錯配,令她有種神秘的可塑性。「我的形象簡直是出位。」Sony 談到2010年被法國國際電視台發掘時,一臉嫵媚,事實上她也在法國推出過廣東歌和錄製過唱片,現在每逢星期三會於《Folie Passagère》節目唱廣東歌。
Sony自小在西灣河長大,家人八十年代因生意失敗投奔法國,她於1997年正式移民,對上一次回港是2007年,她有幸擁有一段彌足珍惜的香港時光。「我回憶中的香港很精采,很rich,不單是財富上的rich,還包括文化和人情味。」她極度珍惜身為香港人的identity,也很想重返香港,無奈卻過不到母親那關。「怎知道會不會被失蹤、被道歉、被叫鴨?」平時閒談,Sony也不乏幽默感,且很黑色。
她愛時裝和表演甚於一切,法國人喜愛低調崇尚(刻意的)不經意的服式,但她偏愛亮麗彩色,比法國女人多一份誇張大膽。她也跟一般少女無異,家裏有Barbie公仔、最愛Little Twins Stars。
她認為時裝有趣在於它像一種遊戲或身體語言,像她的男友愛披穿窿的冷衫,她很喜歡這種展露個性的不羈。「轉眼我和男朋友拍拖十多年,其實我們算是半Long-D(異地戀),每個星期日才見一次,但想不到這樣,感情反而維持長久。」以為歐洲開放,她的易服愛好應容易被世人理解,她揚一揚纖纖玉手提高了嗓門:「你以為啦!」眼神隱藏千言萬語,小眾,注定不被大眾理解。但她就是一貫我行我素,帶着她喻為對身份、性別、自我認同、歸屬感的港式「騎呢」,慢慢融入法國主流社會。
Sony Chan贈絲打六誡
今天是婦女節,作為法國時尚紅人兼品味「女性」,Sony特別提點以下港女六誡:
1.何必copy& paste
女人不是只得一個風格或一種身段,又或同一款樣貌、眼睛或化妝。重要是你如何演繹天賦條件。
2.盲目地人云亦云
法國人有閱讀的習慣,書看得多自然累積豐富知識,知識幫助你思考和判斷一件事,結果就不會是10個人舉手我也舉。
3.扮弱者不連戲
我很怕女人裝嗲,突然間變成手無寸鐵的弱者,明明打牌時喊碰拍得很大聲。法國女人不會這樣做。
4.急飛AA制男
覺得對象吝嗇不要得,如果你覺得他人格好,可以多給第二次機會,第二次都要你請客才拋棄他。
5.切忌相機食先
食物一來便相機先吃,這樣不好,當你在拍拖尤其是跟外國人一起,也不應相機先吃,而是你先品嚐,記住你正和別人分享一段時光。
6. 太惡嚇親人
你們有時太惡,太惡了嚇走人,怎可以在街上又踢又摑?不是一個男人遷就你便得寸進尺,他遷就你只是給你面子,心裏難受可能啞忍,所以要收斂。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