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沒車牌,復沒聘用司機,除太座偶爾可以順道接載外,自己大部份時間都是安步當車,且可作為運動練習,另外就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事實上香港的運輸配套還算方便……如果我不是輪椅使用者的話。
認識「鑽的」或該說其創辦人已是幾年前的事。據悉這位女士在照顧因病而致不良於行、且需以輪椅代步的母親期間,深深感受到輪椅使用者的生理限制非但造成生活不便,更甚是要承受心理消磨,皆因他們會有寸步難行,且煩及身邊人的想法。而若要打破此宿命心態,必須重新劃定他們的生活空間。
社區的無障礙設施固然重要,但交通上的方便更不可少。試想每次外出,目的地總不會全在步程範圍,若然要驅車直往,那就大費周章。而具備相應配置的復康巴士往往供不應求,再者這些服務多只限於社福機構的特定對象,若然只是一般的輪椅使用者,未必能夠享用。至於其他一般交通工具更是未能做到「點對點」接載。
猶幸這位女士鍥而不捨,不獨為其母,也矢志為更多的輪椅使用者造福,因此積極研究不同「載體」的服務可行性,冀盼能開展無障礙運輸的新一頁。而最終敲定的愜意車輛,就是「的士」。的士既是公共交通工具,也是私人可持業務,只要的士牌主首肯,便能在符合法例的情況下,將營運的士改裝,成為方便輪椅乘客上落的車輛。當然關鍵始終繫於「牌主」,也就是投資人是否願意「多此一舉」投放額外資源改裝,甚至換車,且要承擔往後車租收入未可抵銷的風險,只為了多點社會效益?
惟有心人終憑藉無比毅力和意志,終在五年前落實計劃,創立兼顧社會目標及持續發展需要,也就是可以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並以「鑽的」為名。「鑽的」經營無障礙的士服務至今,總共有七部車投入服務,而第七部車亦剛於上星期宣佈啟用,其車主是一位從沒車牌,卻成了的士牌主的我。
不敢奢言甚麼共襄善舉,然知現有車隊的輪椅乘客接載量每天平均尚未達一百人次,如此數字和普通的士載客量比較,實有差距,但這並不代表無障礙的士的需求有變,不然這兩年間就不會有越來越多其他的無障礙的士加入競爭。事實上,如何藉開拓「非繁忙時間」長者休閒市埸以增架車輛使用效益,方是對症下藥,而我欣見「鑽的」續以創新思維應對挑戰,且讓每位受惠的輪椅使用者都能重新感受一份久違的自主、尊嚴和生趣。我有幸參與其事,怎不感激「鑽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梁淑儀小姐的邀請。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