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動人】主播台跳去小舞台 魏綺珊追夢之旅

【周末動人】
主播台跳去小舞台 魏綺珊追夢之旅

90年代,她以美貌和淡定「秒殺」觀眾。當年互聯網沒今天盛行,「乜乜BB」暱稱欠奉,卻是免費電視最有公信力的年代。人氣最高時退下,由入屋的主播台,跳進小眾劇場。新作《第三謊言》以二戰為背景,時代久遠,講人性扭曲、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今日看來,竟毫不陌生。「做新聞同做舞台劇,一樣要同社會好貼近」。不同舞台,鎂光燈下,仍是最佳女主角,她是魏綺珊。 
記者:呂麗嬋

當年的人氣女主播,今日是港產劇團「糊塗戲班」的行政總監,與既是藝術總監又是最佳拍檔的丈夫陳文剛,享受夫唱婦隨的人生下半場。「以前係大眾傳播,家係小眾傳播,接觸面不同,但有好多相似之處,都係要求即時,同社會要好貼近」。89年中大新聞系畢業即入行,由電視台小花到穩坐六點半晚間新聞主播台。那些年,主播還不是走馬燈,沒離場即爆的公仔箱「血淚史」,卻是跨越年代的集體記憶。

訪問這天,魏綺珊正為新劇綵排。化上淡妝,一身T恤牛仔褲,念對白全情投入,時大笑時痛哭,與安坐主播台上的淡淡定大異其趣。新劇《第三謊言》改編自匈牙利作家克里斯多夫的名著,一個關於戰亂下兄弟重逢的故事,「為生存,扭曲人性,當不斷有戰爭,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大家又想唔想?」謊言滿佈的社會,如今日的香港?她說交由觀眾解讀就好。

一星期排練六日,每次八小時,足足兩個月,還設劇前導賞。魏綺珊說,18個演員大部分時間同台演出,以抽象肢體象徵不同場景,反映極權管治下監控無處不在。她在劇中一人分飾四角,由失常媽媽到老太婆,是對自己很大的挑戰。「戲劇最好嘅訓練,係你要投入唔同角色,切身處地企喺呢個人嘅角度去諗嘢」。身處紛擾的香港,多角度思考的訓練,她說尤為重要。

人生下半場轉換跑道,由主播台跳進小舞台,熱愛戲劇藝術的她,笑說除了少了每月出糧的固定收入,其實分別不大。「做電視新聞,好多現場直播,唔可以錯,某程度同舞台好似,觀眾、台前幕後,每個人都影響緊件事發生,好講嗰一刻臨場發揮」。由主理九七回歸全天候直播,到世紀沙士爭分奪秒,鎂光燈下的舞台,仍是一班人,不同崗位,為同一目標全力以赴,魏綺珊說這種感覺,似遠還近。

「一直鍾意戲劇,做記者時工餘都會做,辭工係醞釀嘅過程,人生去到某一刻,夜深人靜問自己,如果剩幾年命,我最想做嘅係咪?如果唔做,我係咪會後悔?」日返14小時,很多人都會萌生這樣的念頭:如減一半人工,可以騰出時間做喜愛做的事就好。這個問題,她亦問過自己,不同者是有些人「諗過就算」;要不忙着供車換樓,一半收入根本過不了活,想想也就罷了,不如她「死心眼」,每隔一些日子就想一次。

「人總係咁樣,無車想有車,有車就想換部名車」。大抵,欲望無窮,都是人性。拖拖拉拉,由電視台轉到機管局做傳訊經理,2011年,終於下定決心,辭去機管局的穩定工作,全身投入戲劇。「嗰時嘅諗法係,有啲嘢,你唔心口掛住個勇字,永遠唔會做,諗清楚承受能力,就唔會因為突然轉變無所適從」。劇團自負盈虧,靠票房維生,試過入座率不濟,戶口跌至零;又試過辦公室被迫遷。

「困難一定有,真係搞唔掂就停一停,最緊要諗清楚想過點樣嘅生活,對我嚟講,揾到最多嘅錢,唔係最重要」。決心轉換人生舞台,眼前的魏綺珊,不再是那個在公仔箱內正襟危坐的「靚女主播」,也不是那個為機管局「拆彈」的女公關,在小小的舞台上,她可以是老婆婆、怨婦,癡女,甚至殺人狂,別人始終記着她是主播,她笑說也沒所謂,畢竟名氣確實為她帶來方便,至少找贊助比別人容易。

「自由工作者嘅身份,至少讓我可以更自主地安排工作」。經歷兩段婚姻,她慶幸找到同路人。「大家對金錢同物質嘅睇法好似,搞劇團,不單為滿足表演慾,而係希望傳達到訊息,啟發到其他人」。客串節目主持和替報章寫專欄,維持收入,支撐演出。「好多嘢仲想試,會發夢同老公兩個人,靠旅遊寫作維生,你話幾好?」不同舞台,樂做自己人生的主角,綺珊BB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