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應因時制宜。香港樓價從高位輕微回落一成,市場上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減辣」,而某地產節目表示地產商近年吸納土地上「食滯咗」,亦引述學者意見呼籲政府微調推地步伐。
講吓背景,政府在2011年由主動推地變成按季推地,由2011至2015年批地連同一鐵一局的潛在私人住宅供應達83,080伙,當中未售出的佔75,957伙,以每年平均一手住宅單位吸納量約13,484伙計算,上述供應需要約五年半才完全吸納。單看數字似乎「相當充裕」,表面上政府有條件這樣做,但實情又是否如此?似乎未必。
根據房屋署數字,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達29.07萬宗,一般家庭平均要等3.7年,反映在香港安居越見艱難。
政府應該審視未來五年賣地計劃,撥出棕地、空置地皮、曾流標土地、部份賣地表土地、和一鐵一局項目的部份樓面作公營房屋發展,興建適合市民長期居住的房屋,以善用土地資源、疏導輪候冊、同時打擊地產商刻意流標,壓低買地成本以牟取暴利。
政府也應該在合理情況下,盡量提高現有公屋土地密度;也應該及早檢討公屋計分制,優先處理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公屋需求,以實現三年上樓承諾;政府也應考慮訂立空置地皮稅和多重物業稅(豁免自住一層樓),分別打擊地產商囤地及炒家豪客囤積樓房,刺激私人住宅供應。
既然政府按季推地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那麼政府應該毋忘初衷,靈活調配土地以滿足港人安居需求。
地產小子
http://propertykids.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