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肯存者 - 莫樹錦

醫然一笑:肯存者 - 莫樹錦

窗外陽光普照,窗內正能量也不弱。
又是國際肺癌研究組織(IASLC)的董事會,這次在加州聖莫尼卡(Santa Monica)舉行,兩年匆匆過去,醫生也從主席位置退下來,新主席David Carbone來自美國,充滿正能量,跟他合作是樂事。
令我敬佩的卻是他的開場白,簡單一句:「I am a cancer survivor.(我是癌症倖存者。)」說話出自病人口中是常見事,出自資深肺癌研究專家卻來得不易。Dr.Carbone是在說:「我不單個人以身作則克服癌症,更要花上餘生精神力量去為其他病人爭取戰勝機會。」事實上他辦得到,我倆相識多年,不單見過他掉光頭髮模樣,也明白治療過程的苦楚,病癒後他不單以積極方法重新光復他身體,也加倍努力在研究事業上,今天他的研究團隊有逾80人(比起小弟的蚊型製作大上十多倍),而且屢創佳績,是美國首屈一指的肺癌研究員。
不禁自問若患上癌症又會如何?醫生會否仍然天天上班見病人?會否繼續研究工作?又會否不斷四出講學?
亦或,醫生會感到人生苦短,既然倖存倒不如把時間花在高球潛水,尋開心找快活,管他甚麼肺癌研究,費事懶理才是道理。
單在美國已有超過1,000萬位癌症倖存者,其他國家統計數字未夠完善故較難估計,大部份是乳癌患者和前列腺癌倖存者,腸癌肺癌患者也不少,他們大多曾接受嚴苛治療,也有少數要長期接受維持治療,共通點是檢查再也找不到腫瘤,身體功能也大致上回復正常,唯一未能完全抹走便是癌症復發的陰影,問題是倖存者應如何活下去?
醫生當然沒有完美答案,但深信人存在便要按存在意義活下去,若活着是為吃喝玩樂,而工作只是換取吃喝玩樂的方法,那麼當應趁身體還可以便去多吃多玩。若生存是要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那麼病後便要加倍努力,因剩下來的時間可能不多。換句話,倖存者應當肯定自我生存價值才能勇敢地活下去,故此倖存者應當也是「肯存者」。
未知那天我會如何,當患病醫生叫病人不要擔心不要怕時心裏也可能充滿恐懼,但當知道病人因醫生的付出而繼續活下去,這便添加醫生的生存意義。故此病者應肯定存在而不是謀求僥倖存在。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