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小學修理玩具 老有所醫

【旅遊籽】小學修理玩具 老有所醫

【旅遊籽:浪迹遊蹤】換上白袍,架上眼鏡,準備應診。沒有聽筒,毌須開藥,這裏的醫生不會救人,只救玩具。我很佩服他們化零為整的一雙妙手,洋娃娃甩了頭,用木雕個新的;遙控車走不動,摩打零件棄舊換新再前行。這些玩具醫生,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卻人老手更巧。有的曾當電工、有的只是家庭主婦,一星期兩日,來到新北市的新泰國民小學,免費為小朋友維修玩具。在孩子面前,他們就是英雄;從孩子身上,他們重獲久違的滿足與認同。踏入人生下半場,很多人過不了的,其實是自己那關。他們在此,不只尋回快樂,還有尊嚴。

網上流傳一句話:返工等放工,放工等放假,放假等退休,退休等死。乍聽有趣,可悲的是渾噩走完一生的人,可不少。怎樣活得有意義,不止是前半生的課題,到後半生也是難題。當你以為退休之後海闊天空,卻發現人生空白得只剩一間屋四面牆。想age gracefully?第一步,就是走出家門。72歲的湯秋賢,已是六個孫的爺爺。從前曾於銀行及織布廠維修設施,退休後本擬回鄉種田過日辰,卻從報道上得知新泰國小成立全台首個玩具工坊,於是自薦參與,更被推舉為診所總醫師,結果一做便是十年。在他帶領下,工坊由2006年9月1日正式「掛牌」至今,發展成50人的團隊,一星期兩日輪流當值服務。
每到星期三、五早上9時,他與十多位義工,定必準時在工坊裏出現,先做一些小手作。小息鐘聲一響,學生便如參加100米短跑般衝進來。只見湯秋賢一身白袍,扮演醫師,原來工坊設計得像診所,分為掛號處、急症區、內外科及美容科。拿玩具入來修理的小學生,要先掛號,描述破損情形,留下班號名稱作登記,修好後憑收據取回,「可讓小朋友熟悉診所流程,以後看醫生也不會害怕。」

年屆72的湯秋賢,是新北市新泰國小玩具診所的總醫師。慈祥的他深受小朋友歡迎,親暱地叫他作湯爺爺。

現今社會物質豐足,許多玩具只壞部件,就整個丟掉。而拿來維修的孩子,不少來自低收入家庭。

湯秋賢認為小朋友都是好奇動物,多花心思自製玩具,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DIY的風筒籃球機,要利用風力,將乒乓球運進《超人特工隊》的媽媽手中,相當好玩。

用兩個水樽製作的水龍捲,好玩之餘,小朋友亦可學到當中的科學原理。

症狀千奇百怪 九成修得好

收到玩具後,要按材質、構造區分,大約可分為公仔、塑膠機械玩具、電子玩具三類。通常以公仔最多,斷手斷腳、甩頭甩眼等「皮外傷」就會分派到美容區,經簡單縫補、接合等手術即可出院。機械人、遙控車要開殼拆件,屬內外科,多要轉換零件。義工各有所長,婆婆擅長裁布車衣,修補洋娃娃;四位阿公則是「鐵膽」,他們都有水電工背景,主力維修電動玩具,壞電池、換摩打、以至整件拆卸重組,都難不倒他們。
只是學生送來的玩具千奇百怪,湯秋賢憶述有位學生跑來對他哭訴:「爺爺我的母雞不會生蛋了!」當時他就想,難道我連母雞不孕症也得醫?看到學生掏出玩具,才恍然大悟,原來學生口中的「母雞」,是一隻電動齒輪雞,因為齒輪鬆脫導致雞蛋卡住。然而他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開合位置,研究良久,才發現藏在雙眼後面。其實每一件玩具,都如一個小世界,每次維修就如不斷的挑戰自己,成功了,就有滿足感,「通常九成以上的玩具,最後都能修好。」

電工專家李昇兩形容:「以為退休以後,本可睡到自然醒,結果卻更早起床。我不是那種可以窩在家看電視的人,不能再忍受終日無所事事,就想找些興趣。」

李昇兩是電工專家,利用舊摩打及廢棄物料,製作簡單的電動機械人。

內科聖手 最怕IC板

科學零蛋的我,看着數以百計的螺絲、齒輪部件已頭皮發麻,阿公卻悠然自得。當中的「內科聖手」李昇兩認真厲害,眼前即便是一堆廢鐵,也能使其浴火重生,用來設計各種電動機械人、風筒籃球機,又用磁鐵相斥的原理,製造轉不停的陀螺。66歲的他,本身也是機器維修員,因工作愛上修理各類型的物件。最喜歡拆東西,不時跑到跳蚤市場,買一堆奇形怪狀的物件回家肢解,起出零件靜待它們派上用場的一天。因曾多次獲得玩具創作獎,不時有人寄玩具給他修理,有次更特地由高雄寄來,原來是位祖母送給孫子的禮物,即使壞了孫兒也一直留着。這讓李昇兩了解到玩具背後的情感價值,有時比玩具本身更重要,也更肯定自己做的事。
當然,他們也不是天下無敵,最怕遇上一個情況,就真的要“certified”,「如果是IC板(電路板)故障,那就真的是絕症了,因為只能由廠商生產,我們怎樣修也修不了。」湯秋賢又強調:「我們不是專業的師傅,而是一群很熱心的志工。」

70歲的徐振益,採訪當日第5次參加工作坊,算是「新人」。他認為重新投入群體活動,感覺不會那麼孤獨。

玩具工坊每逢星期三、五舉行。

湯爺爺是玩樂的化身,每次走出走廊,都被大堆學生簇擁着。

打機取代玩具 只是家長懶惰

然而,小朋友如今都只顧打機,少了玩玩具。拿來修理的也少了,更重要的是,電子遊戲欠缺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湯秋賢認為,是家長沒有用心跟小朋友玩耍。於是他利用廢棄物件,造出不少創意玩具,例如用竹筷橡筋乒乓球做的投射器、兩個水樽弄出來的水龍捲、可隨意移動樽內公仔的浮沉子。「我們成長的年代,台灣很窮,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拿一條芒草花扭成公雞、用樹葉做陀螺,就玩上半天。」簡單的DIY玩具,吸引小朋友像蜜蜂一般黏着他,玩個不亦樂乎。一息間,年過半百的老人家,與小朋友,就靠玩具連接隔代的鴻溝。畢竟兩者,都是社會上被需要的一群,他們明白,陪伴才是最重要。

玩具工坊就在新泰國小一個班房內,如診所一樣分急診、美容、內外科等,讓小朋友真的要上診所時,不再害怕。

學生拿玩具來修,要先掛號,說出就診原因,讓他們將來看醫生時懂得形容病徵。

收到掛號單後,湯秋賢會按玩具類型,分發給不同專長的義工修理。

內科對面就是外科,基本上都是修理電子玩具,由四位有電工背景的男士負責。

這裏收得最多的是公仔,婆婆就用剪裁、縫線等方式來修補,製作新衣。

概念源自日本 老幼互相取暖

玩具工坊的提案,由師範大學教授洪榮昭於2006年向教育部提出,由新泰國小首次執行。他參考日本的做法,鼓勵慈善機構與當地玩具公司合作,讓兒童帶玩具至養老院探訪,做到老幼同樂。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現時平均六個人照顧一個老人,預計不出10年,將變為三個人照顧一個老人。同時因「少子化」,小學的閒置空間增加,就想到不如在校園內,設立樂齡中心,由六、七十歲的公公婆婆,為小學生維修破損的舊玩具。以玩具為溝通橋樑,同時讓小朋友學懂惜物、尊重長者,老人家在過程中,亦多了被需要的感覺。

新泰國民小學
台灣新北市新莊區公園一路91號

記者:甄俊宇
攝影:潘志恆
編輯:陳國棟
美術:楊永昌

鳴謝:HK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