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文化地標】
石刻,望文生義,即在石頭上刻寫,有字有圖案。文字,衍生出書法,如篆隸行楷草;圖案,印證了歷史,如古代石刻印紋,本港共有九處法定石刻。摩崖石刻則有多一重定義,意指在天然崖壁或大石上鑿寫石刻,多見於山明水秀之地。舊時代的華人有種傳統,愛在風景名勝的崖壁上,刻上大大隻字,或具意境,或富氣勢。香港現有逾九十塊摩崖石刻,許多都在五、六十年代刻鑿,想必與戰後文人南下有關。登一轉獅子山,走一轉鯉魚門,石刻背後原來藏有不少故事。
獅子山 登頂山友別錯過
獅子山是熱門行山景點,登頂路線眾多,有輕鬆之路,也有攀石之選,難易悉隨尊便,山頂處更遍佈不同石刻。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最好的風光都在這裏。
相約六十後資深行山友何同益與九十後年輕插畫師李淑恩(Fina Li)同行,今次是Fina首次行山,何建議以輕鬆路線上山。從黃大仙中心北館繞過龍翔官立中學,沿馬仔坑道、竹園道到獅子山公園門口,旁邊有石徑上山,中段接上古道,不消一小時已到九龍坳的回歸紀念亭。稍作休息後準備攻頂,再走大半小時便到達獅子山山頂小徑,在獅頭位置轉入旁邊的小路,攀上幾塊大石後,遂見經文石刻。「石頭上刻寫了『娑婆』等字眼,是從梵文繙譯過來的,相信是與佛教有關的經文。」由於位置刁鑽,地勢也相當險要,知此石刻者甚少。
石刻鑿於一九七八年,由一位叫梁維能的人所寫,無獨有偶,再往上爬上獅子山頂處,原來在一九七七年也有一位叫梁能的人在石刻上寫了「唵嘛唎吧咩吽」這六字真言。何同益估計是同一人所寫,「以前的人常把全名名字減去一個字,這兩塊石刻不論年份、內容及名字均非常接近。」
低調的「佳妙」 歌頌自然之美
何同益憶起七年前行山至此地,石刻上的紅色字迹煞是搶眼,可惜現幾乎已完全掉色。記者粗心,之前曾登頂數次,卻從未發現此石刻,若非何特意指出,恐怕依然緣慳一面,更何況是地上毫不起眼的「佳妙」石刻。「佳字以隸書寫成,妙字則是小篆,我估計刻字的人來到山頭,覺得風景很美麗,三百六十度度觀景,一望無際,於是鑿了石刻於此。」此山頭上還有一塊石刻叫「牛心」,立於懸崖邊,沒有留下人名年份,字面意思也不得其解,相當神秘。
不遠處,Fina正在寫生,一筆一畫將獅子山下的景色重現紙上。她沒有氣喘吁吁,反而為之振奮,「比起平時在電視上看到的景觀要壯觀得多。」望望畫紙,舊機場跑道、維港兩岸、高樓大廈……香港人熟悉的畫面逐漸在紙上呈現,畫作前景是小草及石頭,石刻上「佳妙」二字正是此情此景的最佳寫照。
蝴蝶山 晨運客處處留痕
相約《探遊香港摩崖石刻》一書的作者、友晟出版社社長梁榮亨行山,請他推介石刻路線,他即說:「粉嶺蝴蝶山。」原因是此處的石刻鮮為人知,沒想到上山當日,竟又發現了新石刻「飛來峰」,這自是後話。
從粉嶺站出發,可沿蓬瀛仙館右側的蝴蝶山徑上山;或可從左邊小路轉入華明路,經過聖方各濟書院後,右邊同樣有小徑接上蝴蝶山徑。我們選擇了經華明路上山,沿途兩旁滿是樹蔭,轉入小徑後便是長長的樓梯,較為易行。天氣不似預期,無法見證蝴蝶在山澗飛舞,不過清涼舒適,每段長樓梯後均有涼亭及椅子供登山者休息。約三刻鐘後,即將登上二百六十五米高的箕勒仔山頂前,有一個行山友搭建的帳幕,先別急於登頂,不然便會錯過懸崖上的「天賜涼园」四字石刻。
「這是晨運客有感而發做出來的石刻,意思直接明瞭,很地道。」因「园」一字屬簡體字,他估計是約十年前,內地退休人士來此登山時所寫,與山頂處的「光明頂」石刻屬同一人手筆。「名字意思似是晨運客在這裏英雄聚會,由於位置隱秘,我也是來了數次才發現。」沿途石頭上塗有不少詩句字句,「CY下台」更出現了好幾次。梁社長坦言此屬塗鴉,不可與石刻相提並論,他不鼓勵路人刻石,「前人留下來的東西,可視為一種文化傳承。」
鑿道德天尊 辟邪保平安
雖然石刻比一般塗鴉更有觀賞價值,但難免有人覺得同樣在破壞大自然。「在石上亂畫當然破壞大自然,尤其是『到此一遊』塗鴉。石刻多是描繪附近風物及感受,亦有一定程度的書法價值,若然將其當成破壞自然,並不恰當。」他邊走邊說,來到另一塊石刻「道德天尊寶座」,刻於一九九一年,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坊間有辟邪保平安之說,「這裏附近都是墳場,有時石刻背後也有一種功德。」梁社長認為較佳的石刻應雕工精細,不過此石刻刻工較淺,其欣賞價值要打折扣。
繼續下山,在一處「竹𠫂」的木亭後面,亦藏有一塊「戇居園」石刻,不過現已長滿藤蔓,未能窺見全字,梁社長根據字迹估計,應與「天賜涼园」石刻屬同一手筆。最後從蓮塘尾往粉錦公路時,稍微休息,回頭一望,在萬綠叢中竟發現山腰上豎立了石刻「飛來峰」,是梁社長從未見過的石刻。這一回望,比女子回眸一笑更令人開心,梁社長頓時喜出望外,就如陳奕迅的歌《夕陽無限好》所唱:好風景多的是,夕陽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見的,永遠不相似……
摩崖石刻 必須原地鑿寫
石刻即刻石,是指在石頭上刻上文字或圖案,香港常見的界碑、紀念碑,都可視為石刻。摩崖石刻有別於石刻,是指在崖壁或大石上原地刻鑿刻寫,多分佈在山明水秀之處,沿海的鯉魚門是全港最多石刻之地。去過東龍島、大浪灣的人,或多或少都看過那裏的古代石刻,當中大多位於海邊的大石上。此外,山上亦有不少民間自發做成的石刻,通常集中於山頂。許多道觀或廟宇也常有石刻,如大嶼山大號灣六合玄宮後方就有「道氣長存」石刻。但要留意,像屯門青山寺的「青雲觀」石刻是搬運而至,並非原址刻寫,不屬於摩崖石刻。
以石刻內容分類,大致可分為幾何圖案、風景名勝題字、地方名題字、人民祈願及宗教類題字等五類。古代石刻多是幾何圖案,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古組館長馬文光說,香港現有九處法定石刻,分別位於黃竹坑、大浪灣(下圖)、東龍洲、滘西洲、龍蝦灣、石壁、蒲台島、長洲及大廟灣,多數在沿海地方,「相信與古人沿海生活的習俗有關,石刻上的圖案是古人宗教祭祀的證明。」石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論風景名勝或人民祈願,都是表達內心感受。
本地石刻內容分類
法定石刻
古代石刻幾何圖案,位於大浪灣。馬文光(右圖)指香港大部份古代石刻圖案與3,000年前陶器上的紋飾脗合,相信屬同時期遺迹。
風景名勝
「觀濤」石刻屬風景名勝題字,位於赤柱。
地名題字
「GRASS HILL」石刻位於草山,是香港唯一英文石刻,也是少數由政府刻寫的石刻。
宗教字句
「南無阿彌陀佛」石刻屬宗教類題字,位於元朗白水嶺。
祈願求福
「唯善呈和」石刻屬人民祈願類題字,位於石鼓洲。
石刻是否犯法?
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28章第4條第19點,在公眾地方以雕刻或其他方式將文字或圖案標記在石頭上,無合法權限或解釋而致其外觀受損,會犯妨擾罪及雜項罪行。山友何同益認為文化雕刻不應列入此項,前人留下的石刻有歷史及文化價值,但他不鼓勵行山者刻石。
記者:劉東佩
攝影:劉永發、楊錦文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及友晟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