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國民黨抗日史袁氏大宅瀕倒塌

見證國民黨抗日史
袁氏大宅瀕倒塌

【本報訊】逾80年歷史、列入二級歷史建築物的梅窩袁氏大宅近年不敵黑雨和颱風,屋頂穿洞倒塌、牆身石屎剝落。規劃師吳永輝憂慮大宅在10至20年內倒塌,指大宅反映真正本土抗戰歷史,記載國民黨前委員袁華照在梅窩抗日事迹。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稱有專業人士跟進,望透過維修資助計劃復修。但吳批評計劃最多資助100萬元,根本不夠回復原貌。
記者:潘柏林

袁哲之批評政府多年來懶理保育。何頴賢攝

袁氏大宅第三代主人袁哲之指,爺爺袁華照在1930年代帶同80多人來到梅窩建屋居住,以花崗岩興建主屋、更樓、穀倉等設施,圍內有豬欄飼養禽畜、圍外大片魚塘與稻田。二戰時期,袁氏大宅因為易守難攻,曾逼退日軍侵襲,收留抗日義士。袁慨嘆這段國民黨抗日的事迹現時罕為人知,他希望透過復修大宅保存歷史。
但風雨無情,近年多次黑雨、颱風令建築物越來越破落,現時僅東更樓建構較完整,前樓屋頂更倒塌穿洞,袁慨嘆:「我頂得幾耐得幾耐,我都65歲喇。」他坦言過去10多年堅拒外界收購大宅,曾有政府高官看中花崗岩結構涼爽通風,四季恒溫,透過中間人磋商買大宅作為紅酒窖;置地集團亦曾想出逾億元收購大宅建築群及附近土地,但都被他一一拒絕,「睬佢都嘥氣」。

大宅近年不敵黑雨、颱風,屋頂出現大破洞。

資助100萬不夠大翻新

規劃師吳永輝指,袁氏大宅共6座樓房在2009年獲評二級歷史建築物,在建築佈局別樹一格,恍如一座臨河而建的圍城,有主屋、前屋、穀倉、東更樓、西更樓及小農舍,屋前有魚塘。建築帶增城風格,與香港傳統客家圍村有別;他指若政府放任不管,不主動保育復修,料10至20年便有機會完全倒塌。
古諮會昨討論政府成立5億元保育歷史建築物基金,發展局副秘書長林啟忠指今年中會公佈詳情,預料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會加碼,撥款上限由100萬元向上調。林筱魯指袁氏大宅過去曾申請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現時正在處理個案。但他承認100萬元不足夠完成大翻新,只能夠做維修、保養。
袁哲之批評計劃無法真正保育建築群,「小修小補再做落去都係冇乜意義,如果政府再唔郁,可能賣咗畀人或者真係要拆咗佢,係逼不得已底下要做嘅事」。離島區區議員郭平批評政府銳意發展大嶼山,只投放數百億元在港珠澳大橋等硬件基建,卻無視保育歷史、文化,「政府有100蚊先用1毫子做保育」。

大宅特色

.中華民國國民黨前委員袁華照所建,兩座更樓在二次大戰時期用作瞭望及防禦日軍侵襲
.傳統增城圍村佈局,依據河口、屋前有魚塘,易守難攻
.以花崗岩為主建材,因欠缺鋼材,天花板鋼筋疏落,水泥混有蠔殼及碎石

資料來源:袁氏大宅第三代繼承人袁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