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觀點:歐央行繼續量寬嗎?

基金觀點:歐央行繼續量寬嗎?

踏入2016年,市場仍歡迎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繼續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以對抗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經濟轉弱所帶來的通縮風險。事實上,環球股市動盪,經濟數據搖擺不定,令各央行未敢輕易改變寬鬆貨幣政策,但從各央行的聲明來看,可察覺到它們對通脹風險的憂慮。
除儲局外,現時大部份全球央行都實施負利率政策,惟經濟增長放緩的憂慮仍然揮之不去,整個經濟體系不僅沒有持續擴張,反而正在收縮。以此來看,央行是否過份關注通脹風險,而非本身的貨幣政策?

英國國防總參謀長霍頓(Nick Houghton)去年談及現今世界武裝力量的角色時曾提出,在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兩個國家可以處於既合作又對抗的狀態。他提到,我們不應該用20世紀的方式解決21世紀的問題。
同樣地,我們或許正在用20世紀的標準預測21世紀的經濟現象。現時央行着重的並不是通脹目標本身,而是其穩定物價的控制能力。物價溫和上升通常被視為經濟穩步擴張的指標之一,而通脹過高或失控則被視為負面情況。因此,通脹溫和某程度上可以提高市場對經濟及央行的信心。以20世紀的標準來看,通縮當做需求不足的表現,然而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通縮因素屬於正常現象,其在經濟活動、生產效率及個人購買力層面上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正面的。若這個變化是結構性而且溫和的,那我們何必擔心呢?反之,若央行過度刺激經濟,只會對外傳達一個錯誤的信息,令市場懷疑經濟基本面的改善程度及穩定性,進而影響到各央行原本已經成功重建的市場信心,以及歐洲銀行業的資本結構調整。

儘管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會受到股票市場的歡迎,然而它對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反而會令人懷疑企業、消費行業及銀行業是否已經恢復持續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缺乏信心將使資金更難於從銀行體系中轉移至實體經濟,進而導致乘數效應無法發揮作用,令市場持續處於高流動性但貨幣流通速度低的狀態。換言之,過多的貨幣刺激將有機會限制經濟活動。
我認為市場亦不應用過份單一的標準,如短期通脹數據來判斷歐洲央行的成功與否。投資者亦應該分辨市場不同的消息,判斷哪個決策有利於長期的經濟發展,全球各央行亦應該採取同樣的態度。

Paras Anand
富達國際歐洲股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