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抖室》(Room)到處都是房間 - 仰止

蘋影話:《抖室》(Room)
到處都是房間 - 仰止

台灣中譯的原著小說叫《不存在的房間》很令我莫名其妙,書中明明寫的不是只有禁閉貝兒娜森7年的房間,其實還說到無數的「房間」,包括後來貝兒娜森自己老家是整個房間,還有政府暫時收留其兒子Jack的房間。透過一片玻璃看到外面的世界,對於Jack來說,完全是個思想的房間。窗外是那麼迷濛,那麼陌生。實際上《抖室》這部電影內,母子二人要逃離的不只是具體的房間,重要的是心靈的房間。
聰明的導演蘭尼亞伯咸臣一開始以小孩的視覺來表達他所生存的世界,完全不玩幽閉恐懼症那一套。因為5年來,Jack的世界就是那裏。觀眾漸漸才知道這是囚牢。當然你看這部電影前一定有看過劇情簡介,你知道那個是甚麼空間。於是你更佩服導演的心思。這也是甚麼驚慄電影。觀眾看到兩母子之間的歡樂時光,和整齊的房間佈置,甚至想不到內裏悲情的暗湧。
讀者看到的電影簡介,都寫到母子怎樣利用其實不太合理的方法逃出那個囚牢房間,到底成功與否呢?我要告訴你,他們是成功了。因為戲劇性在逃出後來更濃烈。兩人面對不同的隔離,不同的環境衝擊,以及來自人心靈封閉的思想,他們走進的是另一個天地這麼大的房間。電影好看的地方不是劇情而是人類心靈的洗滌,是努力奮鬥掙脫心靈房間的過程。
Brie Larson拿獎幾乎是沒懸念,飾演兒子的Jacob Tremblay也演得非常出色。後者在電影內頭髮都很長,看上去也可以當為女兒,反正便是個孩子。兩個之間的對手戲才是電影的重點,不斷地對話的場面寫得有層次,有張力。也只有這樣兩個好的演員才能擦火花。不同於禁室培慾那些只着重女子被困如何悲慘,而是顧及到作為那些孩子的心靈的描寫。
結局的鏡頭是優美,帶點蒼涼和解脫。但我卻嫌其老土。這是西洋心理學,或者又是平價的弗洛伊德效應影響:回到你心靈最不想面對的地方去面對,才會得到開放。現實上是否真的有成果,我很懷疑。當然,觀眾一定要看大團圓結局,否則觀眾們自己反而會走不出囚牢。
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