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發展局上周五發表報告,建議放寬衍生產品持倉限額,豁免基於對沖需要的持倉限制。負責報告的金發局成員李君豪表示,香港是唯一設有持倉限額,卻不豁免對沖需要的市場中性持倉的市場,等同強逼大戶只能從場外尋求平倉對手,風險更大。
報告指,香港的場內衍生產品市場持倉限額機制,過去10年一直未有追上市場發展及風險變化,機制顯得過為嚴厲。現時香港逾80隻股票期權合約,在合約金額、市值及市場流通量等均有不同,卻統一採用持倉限額(以合約張數計),並無調整機制。另外,現時釐定的持倉限額方法,並無全面計算倉位持有人的風險水平。
李君豪認為,此等安排並未與時並進,不免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脫節,又由於統一持倉限額,令大戶無法在場內對沖風險,導致部份場內交易流失至其他市場,「場外市場風險更大,有得揀一定唔想去場外」。
因此金發局建議推出對沖豁免機制,在適度監管下容許合資格投資者的市場中性交易,可超出持倉限額,及全面檢討場內衍生產品現有的持倉限額,冀「科學化」計算有關的風險及對沖需要等。當局建議先由恒指、國指及股票期權衍生產品合約開始,按2015年底未平倉合約計算,此類產品共佔場內衍生產品市場98%。
李君豪指,業界一直有此要求,但需推動力量。A股有可能將納入MSCI,李君豪估計,至少有14%全球資金將追蹤A股,而牽涉太大量股數,必然有對沖要求,但場內無法滿足,希望當局盡快諮詢、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