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真相太白? - 曾志豪

奧斯卡真相太白? - 曾志豪

今屆的奧斯卡,出現了「OscarSoWhite」現象,韋史密夫不獲提名小金人男主角,結果整個奧斯卡提名都無黑人份,於是黑人演員群起杯葛奧斯卡。美國傳媒也大做文章,ABC電視台製作了特輯,講述黑人要獲提名,都要飾演窮途末路、犯罪、社會邊緣的角色。這個講法實在有點「上綱上線」。
用今屆入圍男主角提名的名單做例子,我們一樣可以說,白人要角逐奧斯卡,要不便做「變性人」(丹麥女孩)、要不便做「殺熊瞓馬屍食生魚險凍死」的野人(復仇勇者)。女主角得主《抖室》貝兒娜森,飾演的是慘被禁室培慾的年輕母親,直墮人間煉獄。難道我們又要說,白人要入圍奧斯卡,都要過非人生活?
所謂悲慘、低下層、邊緣人角色,其實在電影中反而更搶鏡、更多矛盾性格可供演員發揮;相反那些「高大全」的角色,往往只是花瓶。
你再數,前幾屆奪得奧斯卡的「非黑人」影帝,他們飾演的角色非常「悲慘」,譬如2014年的馬修麥康納,演的是一個瘦到前胸貼後背的愛滋病患者。
如果這角色由黑人擔綱,恐怕歧視罪名更難洗清。
美國社會肯定有種族歧視,是否代表奧斯卡也有歧視?而即使奧斯卡也有歧視,證據是否便是「韋史密夫不被提名」?
NBA一向是黑人天下,白人多做配角,每年的MVP角逐,幾乎都由黑人球員壟斷提名,難道我們可以說,NBA歧視白人嗎?亞裔在NBA是三等公民,但我們不會因而斷定,林書豪無緣入圍 NBA 明星賽,是種族歧視。
奧斯卡找來黑人演員Chris Rock做司儀,他為黑人遭歧視大吐苦水。但當他邀請一批亞裔小朋友上台時,卻說「最專業堅毅的人來了。你們的手機也是他們做的。」又被人指嘲笑亞裔人。Well,看來受害人也會做傷害別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