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1個月內發生3宗紀律部隊人員自轟尋死事件,令人關注紀律部隊人員壓力問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紀律部隊人員給人男子漢的印象,恥於開口尋求幫助,易令問題越拖越嚴重,迫使自己走上絕路。
他稱,有專家曾研究美國空軍人員自殺原因,發現他們錯誤認為求助他人是懦弱行為,以為大丈夫應該處理到自身問題,故愛將問題憋在心裏,這個研究正可解釋本港紀律部隊人員自殺的心理狀況。
每年30關員涉財務問題
葉教授認為,此種不正確觀念應該打破,遇困難尋求協助反而是勇氣表現,畢竟方法總比問題多,自殺是不負責的。他建議紀律部門講求紀律之餘,亦應建立關愛的文化,鼓勵將問題說出尋求幫助,主管若察覺下屬心事重重,應當主動關心,了解他們所面對問題,避免悲劇再發生。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陳仲謀醫生表示,曾經自殺過的人士再自殺風險比較高,而八成自殺個案均與精神病有關,其中七成涉及抑鬱症。本港人口當中約14.5%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焦慮及抑鬱最為普遍,他估計死者若非債務問題,極大可能與情緒病有關。
自2001年起,海關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合作,為員工提供輔導服務,平均每年有百多人次尋求協助,主要涉及家庭、健康及工作問題,部份個案須深入跟進。
根據資料,每年有約20、30名海關人員涉及欠債及破產,半數人聲稱因為投資失誤,海關若發現關員出現債務問題,會將有關關員派往擔任支援及行政工作,不會安排有關關員辦理涉及金錢或有決策權的工作。
■記者曾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