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建制與抗爭的出路(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超越建制與抗爭的出路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今年財政預算案的動議發言中,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用上甚多篇幅去討論政治問題;輿論除了將焦點放在曾俊華是否會競逐特首一職,另一個話題就是究竟政治和經濟的因素是如何互動。
公道地說,曾俊華沒有仔細說明,究竟他認為是政治影響經濟,還是經濟影響政治,又或者兩者如何互動。可是,不同的人總會見到自己想見到的事。我見到不少立場傾向保守的人,在財政預算案動議過後跳出來說:「政治爭拗影響經濟發展。」
香港人對這個辯題其實應該不會陌生。熟讀歷史和政治經濟理論的人更加會知道,真正影響經濟的政治是制度的改變,這種深遠的轉變通常是「一去冇回頭」。在銅板的另一面,經濟影響政治,大多數是即時當下的問題;樓價貴就有人抱怨自己是無殼蝸牛,到了樓價賤,另一班人就出來要政府拯救負資產。當經濟環境轉變,議題也會變。說到底,永遠都有人想借政府有形之手,代替自己去從別人身上拿好處,但是當每個人都這樣想的時候,就建立出一種新的政治文化,令一個地方的人由崇尚自力更生、個人責任,變成凡事都推諉成「社會的錯」、「別人的錯」。久而久之,越來越多人相信,社會非變不可,就算不惜顛覆秩序,也要革命抗爭。
所以,吃政治飯的,總會高舉「改變」的旗幟。當年的奧巴馬如是,甚至乎梁振英亦如是。可是政客一旦晉身權力圈,成為了既得利益的一分子,或多或少都會變成既得利益保衞者;當然,手段高明的政客,會繼續裝出一套為民請命的姿態,不過,在其位者都不願意見到翻天覆地的革命,這只不過是簡單不過的常識。

泛民建制未能吸引沉默群眾

剛過去的星期日,新界東補選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到這種建制內外的矛盾。從客觀的結果可以見到,其實傳統親北京陣營的得票率,不多也不少;至於建制外陣營的得票,也未見有真正的進賬。兩方其實都只是在同一塊餅中不斷分割,了無寸進。
說得再坦白一點,那些所謂的建制派,就算在過去兩年出盡飲奶的力,也未能爭取到真正的沉默大多數。反過來說,民主派雖然寄望傘後的氣氛,可以帶來新動力,結果卻是傘兵對傳統民主派的文化,不但抗拒,甚至表現出厭惡,而另一邊廂,無論是傘兵抑或傳統民主黨派,也沒有成功感化沉默的大多數。
毫無疑問,在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上,我們每天都見到不少色彩鮮明的言論,可是每個個體在心目中所想的,卻未必完全完美地被展現出來。究竟這些沉默大多數在想甚麼?我身邊的朋友,不少都表示,有機會的話,他們會寧願移居他方。他們既擔心中共會毀了這個地方,但也怕抗爭者會毀了這個地方。他們真心希望見到下一代有出路,可是卻不相信現在活躍於政壇裏的任何一個人,有可行可信的政治主張。既然見不到任何正面的可能性,他們寧願到陌生的地方一試,或許這才是香港這個移民社會的核心價值。
過去幾十年,主宰香港政治轉變的最大因素,不是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是人口結構和組成的變異。香港由移民城市,變成一個由土生土長的去當家作主,是七、八十年代香港政治的分水嶺。到了八十年代過後,移民潮又一次改變了香港的政治氣候。香港本來是一個由移民所組成的聚落,留下來的人,有不少是選擇留下來的。可是,到了有朝一日,留下來的人是出於無處可逃,他們奮起捍衞這個地方,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所以,要安穩這個地方的人,就是要令人感到有「留下來的理由」,這是本土的一種論述。見到曾俊華嘗試營造這種氣氛,我亦希望他能夠成功,因為這才是超越建制和抗爭以外,香港真正的出路。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