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故味重嚐】
今年財政預算案重提美食車(food truck),引入指定排放標準達歐盟五期的車輛,決意走高檔小食路線,但我們着緊的卻是一架流動性強的木頭車。街頭小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它廉價又美味,串夠三五七粒,一分鐘便能醫肚。猴年伊始,小販擺夜市卻引起軒然大波。自七十年代始,政府陸續停止發出新的小販牌照,其後更加強掃蕩流動熟食小販,這場街頭游擊戰,從來沒停止過。小販讀書不多,昔日靠一架手推木頭車,在鬧市中穿梭,養活一家幾口,不少由擺街捱到上舖,是改善生活的階梯。小販自強不息往上爬,不正是獅子山精神嗎?
「我唔識字,我係文盲,但我好鍾意煮嘢食。」今年63歲的曾笑甜(文太)說。採訪當天,她恤了一個前蔭高聳的髮型,看來很老派,卻是大情大性之人。「我唔係專登為咗你哋先恤髮,一炸起嘢上嚟成頭煙,油𣲷𣲷咁,自己忍唔住呢陣味先去髮型屋。」說罷,她忍不住哈哈大笑。這陣油煙味已伴隨她35年,跟她形影不離。
牛下傳奇 曾擁五部小食車
牛頭角下邨清拆前,是有名的掃街天堂。文太是牛下的老街坊,1981年在牛下附近做小販擺檔,2004年在牛下十四座入舖,牛下拆卸後,輾轉搬入利基大廈巷內現址。「我冇諗過會做小販,只係自己好鍾意煮嘢食。以前呢度有間利瑪竇書院,好多中學生經過,我姑奶見我煮嘢煮得咁好食,叫我不如出嚟擺檔賣小食,實好受歡迎!初試牛刀,我哋兩個人夾咗百五蚊整咗架木頭車,逢星期一至六開檔,每日賣五個鐘,有時一早賣完,就可提早收檔。」做小販原是想幫補家計,小本經營,最初只賣豬紅、白蘿蔔、豬腸、芹菜等四五款小食。「我要湊住四個細路,好難搵一份長工,做小販始終自由啲,工作時間又有彈性,好適合我呢啲師奶做。」
八十年代中,打擊小販的行動漸趨頻繁,文太惟有見招拆招,被迫轉入巷仔擺檔。原本從事點心師傅的丈夫文生,1987年更辭職加入陣營,一個負責賣,一個負責「睇水」。「走鬼越嚟越密,我自己一個搞唔掂,當時我老公做點心師傅,日薪同做小販差唔多,但做小販工時冇咁長。」1994年文太兼賣煎釀三寶,當年擺在邨口的木頭車,經常大排長龍,她高峯時坐擁五架小食木頭車,更要請夥計幫忙。然而,小販管理隊經常突擊行動,人贓並獲,罰款充公,血本無歸。文太苦笑道:「唔好以為做小販好好搵,一旦被捕,連竹籤都被充公,個心真係滴血。好彩我哥識自己揼車,可以慳番一筆,以前會揼定四架車擺喺度。試過連續兩日被拉,一個月拉成四五次,嗰個月唔夠收入,成家要慳住食。咁耐以嚟,被充公嘅『戰車』冇1,000架,都有800架啦!」諷刺的是,小販的手推車卻是自力更生的圖騰。
人手打魚肉 鹹淡魚混成
文太難耐擔驚受怕,到處流竄的生活,2004年入舖取名文記,主力做車仔麵及煎釀三寶。「入舖要用好多錢,要裝修、畫則,當時用了差不多廿萬。搵錢容易剩錢難,要養細路,又供書教學,最後要問朋友借咗八萬蚊先開得成舖。」入舖後,煎釀三寶仍是店內靈魂,配方至今未變。魚肉用淡水魚的鯪魚及鹹水魚的門鱔混合,並非用機器攪拌,是文太用手逐下逐下打至起漿,每天至少打三次,每次一打便要廿多分鐘,廿年來肩膊因打魚肉而勞損。「我唔怕同你講配方,因為冇人學到,人手打工夫咁多,要我親手打先得,邊有夥計肯同你咁做!」人手打成的魚肉帶白身,吃起來頗幼滑,混入洋葱增加香味,釀入紅椒青椒豆腐,放入滾油鑊一炸,滋滋滋,特別美味。
新年堅持擺檔 回味懷舊氣氛
每逢農曆新年的年初一至三,是小販出沒搵食的時機,約定俗成,也是港人可以重拾掃街樂趣的日子。文太至今仍堅持這份「傳統」,在牛下舊址推車仔賣魚蛋賣小食,更在四年前花了四千多元做了一部全新手推車。今年因政府圍封圍板,以致不能擺檔。「我好希望食環署或區議員,可以畀我哋有幾日空間懷舊新年氣氛,我們做小販係唔啱,但嗰刻大家都好開心,老街坊講聲恭喜發財。我今時今日可以唔做小販,但可以同老街坊一齊感受新年氣氛,係一件喜悅嘅事。」
文記傳統車仔麵茶餐廳
九龍灣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地下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
編輯:黃仲兒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