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中學開始已是《信報》讀者,轉眼卅多年,直至去年中實在受不了一份此「信」不在的媒體而棄看,惟仍不時回味過去每日追讀的樂趣。其一當然是香江第一健筆林行止先生的社論及其後的專欄,另外自是堪稱第一代股票分析員曹仁超,曹Sir的〈投資者日記〉。若說我對金融財經稍有皮毛涉獵,實亦拜其所賜,想當年囫圇吞棗式啃下不少曹Sir精辟獨到的分析,然後拾其牙慧珍為己用,雖未能效法他投資致富,而事實上,今天的「財演」又可有幾位有這能耐?但鸚鵡學舌並以此作話資與客戶溝通,倒是得心應手,並有幸賴以在金融行業分一杯羹,也是感激。
所以上星期驚聞噩耗,傷感難免,惟亦知曹Sir近年為惡疾所纏,但仍以頑強意志和樂觀態度積極面對,雖曾康復卻又幾度復發,最終還是不敵癌症,息勞歸主,實在可惜。年輕一輩大概只識曹Sir語出驚人的「煲冬瓜」,而不知他的「智慧和趁勢」和多不勝數的投資箴言,甚或他對年輕人的寄望,當然不可與阿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婆心同言。而是衷心勉勵年輕一輩敢於夢想,且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而非只是置業的人生目標,更不要讓500尺綁住一己青春。試問又有多少早已上岸之輩可以或願意道出這番肺腑說話?
事關其中或多或少都是資產,特別是地產升值遊戲中的既得利益者,大家過猶不及只會推波助瀾,高舉「買樓供樓、光榮蝸牛」的旗幟,明知縱容助長霸權,經濟獨向地產傾斜,社會問題叢生亦在所不計。亦正正因為地產行業賺錢太多太易,方致其他產業,尤其是創新行業先天不足,新經濟發展窒礙難行。其身不正的當權者雖然心中有數,卻無意承擔,執意孤行的只是成立甚麼創科局,捨本逐末或根本就是另有所圖,這些我見過,我真係見過。
其實我非但見過,且還親身經歷過「創業」這回事。九七前夕,香港一片歌舞昇平,股市樓市炒得不亦樂乎,身邊親朋戚友爭接火棒,期盼一夜發達,對於我置身事外,好整以暇「有錢唔執」的反應自是看不過眼,然後知我率性而為,毅然投身創業行列更是嗤之以鼻,還好他們只是背後指點,沒當面好言相勸莫要自視過高,不自量力,否則我定反唇相譏不問負擔,傾家盡按再瞓身炒股炒樓又是如何的「量力而為」?
至於以後發生的事,港人知之甚詳,不贅。而我司往後幾經金融風暴、科網爆破、沙士以至金融海嘯,迎難續上已成例行公事,猶幸既無後顧,也就是供樓之憂方教自己全情投入,再而苦心經營總算力保不失,今日仍是創業倖存者,實屬萬幸。而眼見事業略有小成,我亦終於在踏入四十歲的不惑高齡首度置業……並告別廢青行列。
貧富兩極 社會矛盾迭起
回說曹Sir投資以隨勢逐利見稱,然卻以自己改變不到為富者貪得無厭的趨勢為憾,而貧富兩極,分配不均不公自會衍生仇富氛圍,而下一步就是物極必反,社會矛盾迭起,一觸即發。他對此現象深感憂慮,更不諱言自己也是製造貧富懸殊的幫兇,所以只想在有生之年盡點綿力造福社群,身體力行外,更不遺餘力呼籲有能,更重要是有心的人將其收入、假期或身家十分之一捐做善事。然此是否就能改變風氣,套用曹Sir口頭禪只怕「木宰羊」,惟憑其高風,我且知甚麼才是真正投資有「道」者。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