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鐵下月將撤走全線車站390部收費電話機,市民形容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科技進步,港鐵電話機營辦商信京電訊直認,收費電話機早於10年前已無利可圖,流動智能電話的出現,致電長途電話也可用數據,不須用語音通話,縱使不捨,也只好說句「世界每天在轉」。記者:鄭啟源
信京電訊執董樊榮耀,原本在四大會計師樓任職會計師,1997年趁政府準備開放收費電話市場,他與在電訊公司推銷收費電話機的中學同學,膽粗粗創業。翌年公司獲政府發出私人收費電話牌照,更成為本港最大的私人收費電話商。
海怡「電話王」曾月賺過萬
樊榮耀不願上鏡,表明受訪只為收費電話歷史留下紀錄。他說市場原本只有電訊盈科提供的公共收費電話,在市場開放後,私人營辦商可加入競爭。信京本只做出租收費電話機業務,隨後索性向固網電訊商租線,做起收費電話營辦商。市場高𥧌期在2001年,當時全港約有6,000多部公共及私人收費電話機,信京經營的收費電話佔2,000多部。
「嗰時茶餐廳新開張,點都會裝番部,報紙檔、機舖、藥房、涼茶舖、快餐店、便利店,都一樣有。因為有錢賺囉」。樊榮耀指,好景年代,旗下收費電話機王在海怡半島,一部機每月收超過一萬元,「真係要多謝一班外籍家傭,當年由香港打去菲律賓,每分鐘收8蚊,但係唔少家庭都會鎖起家中IDD,外傭焗住落街用收費電話打返家鄉,所以好賺得」。當時信京旗下電話機每月平均賺千餘元,即使遊客區尖沙嘴重慶大廈,收入有約5,000多元,但都只及海怡一半。
不過,樊榮耀說,蘋果公司2008年推出iPhone 3令智能電話迅速普及,是致命一擊,收費電話機業務從此無利可圖。以港鐵車站的電話機為例,2004年進駐東鐵綫時,較旺的上水及羅湖站,每月仍有3,000至4,000元收入。到2009年收費電話機業務,擴至港鐵全線車站時,利潤空間卻收窄,現時就連兩個最旺車站的收入也大跌七成,部份車站的電話機就連繳付每月約100元電話線租金也有難度,「只能趁合約期滿退場」。
信京是最後一間持牌私人收費電話營辦商,當港鐵電話機悉數拆走後,其電話機數目會由約500部跌至不足100部。樊榮耀說,港鐵拆收費電話消息傳出後,有市民亦致電公司表明不捨,「真係好感動」。但再三研究,公司始終「計唔掂數」,無法再承辦港鐵的合約。
信京過去在市場推出4代電話機,由最初一款只收1元硬幣,隨後推出可收多款硬幣版本;又試過推出收Visa Cash電子貨幣版本。最後一代則是港鐵站出現的不銹鋼電話機,有別於其他塑膠電話機,物料較耐用。電話機拆除後,公司仍未考慮如何處置,若公眾有興趣購買自用,或考慮作慈善義賣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