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動人】真文青的故事 出版五年至有第一份糧

【周末動人】
真文青的故事 出版五年至有第一份糧

都說紙媒已死,創刊18年的兒童文學月刊《木棉樹》,卻在無人看好下創出不死傳奇。本港近四百間小學,均是它的訂戶,甚至被列作指定讀物。「所謂死,係由原本好賺錢變到無錢賺,我哋一開始已經無錢賺,亦無諗過賺錢」。超越生死的一盤生意,緣自「唔識死」,由零收入到賺到車馬費到終於出到一份完整的月薪,歷時五年。老早由姐姐變為姨姨,慶幸青山不老,她是雜誌創辦人黃雅文。
記者 呂麗嬋

走進黃雅文位於火炭工業大廈的出版社,時間像凝住,六個人的寫字枱各據窗邊,中間拼合的幾張枱,既是會議室,又是包裝月刊的工作枱。山寨式經營的小小出版社,由一人公司變六人公司,人手已最鼎盛。勉強分編輯部、發行部,學校事務部和製作部,人人一身兼數職。貴為主編的她,既是童話故事作者,又是故事光碟扮小豬小狗的配音員,有時是包裝女工,更是打雜。

「大家識咩就做咩,我做過華語電視台,錄國語光碟我負責,講英文就我拍檔,最初連插畫都一腳踢,近年先有錢請專業插畫師畫」。26歲創業,由構思出版到辭職辦本港首本、也是唯一一本兒童文學月刊,小妮子笑言,沒想過一條窄路,行了18年。「如果當年諗得長遠,就唔會開個信箱叫自己大姐姐,搞到依家好似呃人咁」。她大笑。紙媒由瀕死到已死,時光飛逝,她亦由雅文姐姐,變為今日的雅文姨姨。

都說香港是功利社會,冷門的文學雜誌,不是精讀,無助TSA成績,她甚至認定「培養閱讀興趣與考試成績」應分開,辦雜誌為開闢渠道讓小朋友投稿,抒情達意。理想高遠,落到現實,能夠生存至今,確是奇蹟。「文學,未必一定具功能性,睇咗唔會立即中文變好、作文好勁。但我希望小朋友讀完,簡單如見到樹上飄落一塊葉時,會有想像力」。有書為伴,她認定人生不可或缺。

就像無數年輕創業故事,95年中大哲學系畢業,工作三年,做過翻譯、編輯,在浸大參與語文教材編寫,儲了少筆錢,渴望自主的工作環境,膽粗粗上馬。「嗰時諗嘢好簡單,覺得市場無呢類雜誌,只要做到好嘅內容,就一定有人買」。98年金融風暴,香港經濟插水,印刷廠無生意,乾脆賣大包,價錢平、印刷量少都接。是時勢,造就了她的出版夢。

「畢業三年,做咗三份工,仍係二打六,唔會好似其他人咁,由零開始要放棄好多嘢」。年輕就是勇,拿著數萬積蓄,拉著拍檔向前衝,連夜通宵趕工的創刊號,零宣傳,無人知自然也就無人買,連印刷成本都賺不回來。「嗰時先開始識驚,後來拍檔退出,真係諗過放棄」。最艱難時,中大校友為她籌款,又有師兄借出寫字樓一角,讓她省去租金成本,堅持理想。「一開始喺樓梯底放張枱就開工,連窗都無,一起身頂到頭嗰種」。

她深知「文學雜誌」寶號唬人,主動出擊聯絡學校免費主持講座,由何謂兒童文學和童詩說起。「開始時係好難,由車馬費、飯錢開始、四份一份糧、二份一,如此類推,但自己係闖禍嗰個,就要承擔後果」。困難很多,見招拆招,送過期雜誌到學校,讓師生試閱;看到老師的需要,協助編寫閱讀教材,捱了5年,才領取她第一份完整的月薪,一步一腳印。

「回頭睇,先知已經游到去海中心,依家放棄,會覺得好唔抵」。大抵任何傻事,死不了,回頭看,都變了年少輕狂的浪漫事,訪問期間不時興緻勃勃為記者朗讀童詩的雅文姐姐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