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喉舌《環球時報》近日有篇〈莫把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政治化〉,批評香港人反對教簡體字,「完全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出於一種陰暗的心理。」我當場嚇一跳,然後得啖笑。首先,我反對教簡化字,正是從實際出發:懂繁體者只要依據上下文,自能辨讀簡化字,根本沒必要刻意學,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我從未學過簡化字,小學三年級時初看大陸版書刊,毫無困難。當然我不否認,很多人是怕文字赤化才紛紛反對,但他們所以害怕,非出於「陰暗的心理」,而是因為有個「陰暗的特首」。其次,名不正則言不順,《環球時報》這位三流評論員似乎連「簡體字」和「簡化字」也混淆:前者古已有之,是未經官方規範的俗字;後者指中共的法定用字,現以2013年頒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準。香港人反對的不是簡體字,是簡化字。
為什麼要反對簡化字呢?一問這個問題,很多人立即喃嘸佬上身,瘋狂唸起六字大明咒來:「親(亲)不見,愛(爱)無心……」或引用「國學大師」南懷瑾名句:「簡體字是文盲用的。」我只想溫馨提示一下:切勿跟車太貼,否則無異於獻出臉頰,給五毛左一巴右一巴地刮。何解?南懷瑾絕非「國學大師」,其等身的著作中有至少五車的錯漏,這是學界常識,是為第一巴。第二巴,古代的名學者為方便計,手札也偶用簡體字,如黃宗羲、江永、孔廣森等,而蘇東坡、孫中山的墨寶中,更有大大個無心的「爱」字,連祖師奶奶張愛玲也有時寫簡體,誰說文盲才用?第三巴,不但用簡體的不是文盲,提倡簡體字的如蔡元培、錢玄同、胡適、魯迅等,星光熠熠,哪個又是文盲?反對簡化字,沒必要訴諸經不起檢驗的「文盲論」或「大明咒」,該用獨孤九劍。
第一劍刺歷史。為什麼要推行簡化字?其實是中共受五四「全盤西化」的影響,而「全盤西化」根本是中國人自卑情意結作祟的產物。毛澤東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簡化漢字不是目標,而是漢字拼音化的過渡,錢玄同早在1920年已這樣說。魯迅屢次提倡廢掉方塊字,最有名的宣言見於〈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可見支持漢字拼音化或簡化的人,實際有個不便宣之於口的前提:人民太蠢,學不懂繁體。拼音自然最簡單,但中共怕引起太大反動,於是先推簡化字。問題是:既然無人斗膽再講拼音化,那麼作為「過渡」的簡化字早已完成歷史任務,不是應該收皮嗎?
很多簡化字支持者又聲稱簡化字有助「掃盲」,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文盲率跟文字繁簡沒什麼關係,反而跟政府投放教育的資源最相關。中國既已崛起,用簡化字掃盲根本不合時宜。《論語》記孔子到衛國,見人口眾多,冉有問,人多該怎辦?孔子答:「富之。」冉有再問:「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這才是掃盲王道。
第二劍刺方法。中共簡化漢字,大約有三式。一是復古,如「雲」作「云」,「氣」作「气」,回復金、篆文字體。貌似保存古董,宏揚中華文化,但且慢,中共不是三番四次向群眾灌輸「文字發展的歷史趨勢是由繁至簡」嗎?如果這是對的,為什麼古文字會倒過來充當簡化字?究竟這是大躍進,抑或開倒車?你搞到我好亂。你反駁:字體雖有時繁變簡,有時簡變繁,但主流還是繁變簡,看看篆隸楷的變化就清楚了。我同意,就字體而言,的確主要由繁趨簡,但字的構成卻是由簡趨繁。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說:「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字和字可結合為新字,以表達隨社會變化而日益繁多的事物或概念,如形符、聲符組成形聲字,兩個獨體字合成會意字。但簡化字則反其道而行,把本來分工的字強行融合,如「遊」、「游」合為「游」,「捨」、「舍」合為「舍」,擺明破壞文字自然發展中的「一國兩制」。你要倒行逆施奈你唔何,問題是你不能說:「文字發展的歷史趨勢是由繁至簡。」
中共另一種改法,是拿普通話中的同音或近音字取代某字,於是「鬆」、「松」無別,「蕭」、「肖」合一,這種做法帶來甚麼問題或笑話,畫公仔不必畫出腸了。第三招是亂改其中一部分,如「國」改作「国」,照抄日本人的漢字,簡直是「漢奸走狗賣國賊」所為,凡中國人都理應譴責。關於亂改,不妨講個故事。
1955年,以吳玉章為主任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將《漢字簡化方案》呈中央審批,絕大部分政治局委員都同意,除鄧小平。鄧對吳玉章說:「吳老啊,你把漢字這麼簡化,我都不認識了!」(哈哈)吳請他講得具體一點。鄧說:「別的不說,就說我這個『鄧』字吧——左邊一個『丁』,右邊一個『耳朵』,不好看。第二筆往左邊拐,第三筆還得回到右邊寫,也彆扭。如果要簡化,還不如寫成左邊一個『又』,右邊一個『耳朵』呢。草書的『鄧』就是左邊寫一個『又』。」當時的方案把「登」一律簡化成「丁」,如「燈」簡為「灯」。後來吳玉章在宋版書看到有「鄧」簡成「邓」的例子,就向周恩來彙報,周再請示毛主席,毛說:「他姓鄧的不是對這個字有意見嗎?這個字聽他的,其他的不變了!」──這種改法夠兒戲了吧?
國寶級學者季羡林生前曾明確指出簡化字毛病:一,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漢字起了巨大作用,讀古文必讀繁體字。二,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有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裏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期待《環球時報》下次會刮季老一巴掌,唾啖口水說:「季羡林反對簡體字,完全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出於一種陰暗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