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頻頻成為眾矢之的。旺角騷亂中警員和示威者有意識襲擊記者,之後被本土派候選人梁天琦指,這只是運動裏面的「沙石」。
近日有網媒《香港01》記者依法庭公布的地址,到旺角被捕者家拍門,要求對方不記名填問卷,遭人在網上攻擊,指記者泄露私隱。這說法不對,法庭資料是公開的,記者只以此作調查,受訪者有權拒絕訪問。記者沒有在報道裏公開被捕者地址,何來泄露私隱?
香港有很多公開資料,公司註冊處、田土廳、法庭、運輸署都有,任人查閱。這些公開資料為記者帶來源源不絕的新聞證據,幾多大新聞都是這樣做出來的。由此揭發的非法勾當多不勝數,有些人甚至因此鋃鐺入獄。
這是香港文明之處,我想像不到內地會有一套如此開放的系統,讓資料放在陽光下。幾年前政府想修改公司條例,隱藏公司註冊文件裏的資料,新聞界幾個組織大力反對,最終政府放棄改例。
我們必須承認,記者有監察社會之職。若傳媒公器私用,合該被批評,但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
記者們最近鬧哄哄談論一齣電影,以此互相砥礪。奧斯卡最佳電影提名的《焦點追擊》,其編導說這是寫給深度報道的「情書」。真人真事改編,《波士頓環球報》幾位記者,憑着教會神父名冊和法庭文件,揭發天主教神父大規模性侵犯兒童。這電影值得一看。
(編按:新界東補選候選人分別為劉志成、黃成智、周浩鼎、梁思豪、方國珊、梁天琦、楊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