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層高小房子點兒也不起眼,類同舊房子在美國四處可見,唯一獨特處的是牆身由麻石和木塊組成,舊建築已有百年歷史,多年多次重建後,現今竟成為饞嘴者的麥加(Mecca)。
進門已有溫暖的感覺,是家的感覺,沒有誇張裝飾,也沒有豪華氣勢,靜靜的,香香的,柔柔的,日籍接待員以標準英語說:「歡迎,歡迎駕臨法式洗衣房。」
沒有說錯,著名餐廳名字French Laundry,曾被選為全球最佳餐廳(2003-2004),也是連續6年米芝蓮3星,更是全球50大,名字為法式洗衣房並非因為她是法菜餐廳,而是因她在1920年時代曾是法式蒸氣洗衣房,這地方寂寂無聞地度過大半個世紀,惟到1994年美籍名廚Thomas Keller買下Napa Valley這小房子並按其洗衣房歷史命名。
第一道前菜先聲奪人,簡單名字Oyster and Pearl(蠔與珠),鮮甜生蠔以Sabayon手法處理,而珍珠卻是白魚子醬,鮮甜與鹹香配合得天衣無縫。而第二道前菜卻只是一隻蛋,雪白半開蛋殼,內裏蒸蛋卻是烏烏黑黑的,鼻子一嗅才恍然大悟,濃濃黑松露香味跟蛋香混為一體。隨後8道菜各自精采,樣子像燒肉的John Dory(一種厚身魚),比小月餅還要大的煎帶子。外脆內軟的Calotte de Boeuf……
但最精采的還是找數那刻,我們一行8位好友同時作出結論,法式洗衣房最擅長竟是洗袋,但也一起贊同一班好友在這裏共享人間美味實是人生難得的美好經驗。
不禁好奇Thomas Keller的成功秘訣為何?細閱他文章才明白是人際關係,他花心機時間跟每位食物供應商打交道,例如他發現中部某小農場的牛油質素好,便會跟主人結緣並買起全年牛油產品;餐廳在西岸加州但他的海鮮供應卻在紐約,因這朋友相識數十年,他會每天親自揀選最新鮮魚蝦空運過來,故此東西好食有道理,價錢極貴也有道理。
翌日,胃子和荷包要休息,8人直闖Golden Harvest,小餐館看來像車房,雲吞湯中規中矩,椒鹽蝦卻有驚喜,肉爽也有香味,最重要還是那碟老實的炒青菜,奇怪竟吃到家鄉味。大家嘻嘻哈哈地吃個不亦樂乎,而埋單只是法式洗衣房的四十分之一價錢。
原來Thomas Keller是對的,完美餐膳乃取決於關係,但不是跟供應商的關係,而是一起用膳的朋友關係,好朋友相聚無論多貴多便宜也是開心快樂事。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